新材料技術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是21世紀三大主要高新技術和影響國際競爭力的主導技術,新材料是高新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基礎與先導,同時也是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的最佳切入點之一。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材料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與制造技術的重大變革,進入21世紀,隨著納米材料、光電子材料、高溫超導材料等新材料技術不斷突破和發展,新材料領域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將帶來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新材料技術和產業發展,在發達國家新材料成為一個具有技術和商業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新材料技術和產業發展,將新材料技術列為高新技術發展的重點,并在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計劃中如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等給予了重點部署,全國主要省市也紛紛將新材料列為重點高新技術產業之一。
一、北京的發展思路
1998年,市科委根據市政府和市領導的指示,首次在全市范圍內對北京新材料領域科技資源、創新能力、新材料產業和材料產業現狀進行了全方位的調研摸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制訂了北京市第一個新材料領域的發展規劃,成為指導北京新材料領域發展的重要文件。
1999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八屆四次全會提出的“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中明確指出“北京新材料基地”是重點建設的四個基地之一,在市委和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由市科委牽頭,在廣泛調研和征求其他委辦意見的基礎上,2000年提出了《北京新材料基地發展綱要》,綱要中明確了北京新材料領域指導思想、發展戰略、發展方向、戰略目標、空間布局、重點任務等;指導思想是培育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地位的新材料優勢領域和新材料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促進新材料產業與傳統材料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目標是將北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國新材料技術創新基地,使新材料產業成為北京高新技術支柱產業之一;重點發展方向是電子信息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和新能源材料。在總體思路的指導下,提出了組織重點專項系統開發、推進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培育龍頭企業和企業群體、構筑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格局、建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等重點任務,也是科委在北京新材料領域關注的重點。
近年來,北京新材料領域繼續保持在全國研發中心的地位,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首位,在稀土永磁、人工晶體、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等領域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依托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轉化,每年涌現出一批新材料高科技企業,目前已有7家高科技上市公司,居全國之首,新材料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在20%,形成一定產業規模。2001年,全市新材料企業約有780多家,銷售總收入約170億元,其中中關村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691家,銷售總收入116億元,區外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和其他企業近100余家,銷售總收入50多億元。
二、北京新材料基地建設
圍繞首都經濟建設和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北京市科委在北京新材料基地堅決社中,緊緊圍繞“培育新材料優勢領域和新材料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首都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信息優勢、金融優勢,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有重大產業化前景和機制上有重大創新的科技項目給予了重點支持。在組織重點專項系統開發、培育龍頭企業和企業群體、構筑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格局、建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通過幾年的努力,提升了北京在超導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領域國際競爭力,培育了安泰科技等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脫穎而出,推動了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材料園建設,營造了新材料創業服務和信息服務環境,確保北京新材料基地建設穩步發展。
1. 系統組織重大專項開發,培育新材料的優勢領域
根據國內外新材料領域發展趨勢和市場前景,以及北京新材料領域科技優勢和基礎以及首都經濟發展的要求,從2000年以來,市科委在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等重點領域擇優組織了一批重大專項的開發。2000年、2001年、2002年連續3年共組織新材料科技項目55個,支持科技經費1.622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4.1873億元。重點項目的選擇以國家多年支持已進入轉化或產業化開發階段的科技成果為核心,以科技優勢企業為實施主體,從研發、轉化到產業化技術系統地組織力量。通過重點專項的組織實施,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一批項目進入產業化階段、培育了一批具有機制創新的企業,特別是提升了北京在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的競爭力,處于國內領先的優勢地位,并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競爭。
(1)超導材料 超導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新技術,在能源、信息、交通、科學儀器、醫療技術、國防、重大科學工程等方面有重要應用。自20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高溫超導材料產業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很快進入了商業化階段,發達國家政府和跨國公司大規模地開展了超導應用技術研究,很多應用產品已開發出樣機,并進行了應用試驗,有些產品已開始批量銷售。超導應用技術產業處于起飛的前夜,當前幾年是在未來超導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時期。
2001年初,科委領導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將超導材料與技術確定為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點。范伯元主任在2001年初的重大項目論證會上指出,“在超導技術領域,北京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要通過幾年時間的努力,把北京建設成我國超導技術研究與產業推進中心,并在國際上占有一定位置”。根據委領導的指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廣泛征求了各方面專家的意見,確定了北京超導技術領域發展的目標與工作思路。目標是:在五年內,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上有地位的超導技術研究及產業推進中心;并在北京形成超導技術產業群。
工作思路是:(1)推進超導帶材和超導薄膜的產業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能夠商業化供應超導材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2)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轉變機制,集成優勢力量,實現幾個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帶示范性的應用產品,如超導電纜、移動通信用超導濾波器系統、超導限流器的產業化,帶動超導材料的發展,參與國際超導產業競爭。
在此工作思路的指導下,科委先后啟動了“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的研制及產業化技術攻關”、“移動通信用超導濾波器子系統的研制與應用示范”、“三相30米3kV/2kA高溫超導電纜的研發與產業化示范”、“10.5kV/1.5kA高溫超導限流器的研究開發與并網試驗運行”四個項目,科委預算支持經費4200萬元,已支持148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特別是在項目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集成優勢,積極推進產業化,確立北京超導技術領域在國內的絕對優勢,培育了北京超導技術領域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A、通過項目的組織和運作,引導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超導技術產業的發展,培育了北京英納超導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云電英納超導電纜有限公司、北京中數威利超導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超導技術公司,這批公司的成立,吸引了社會資本的介入,更為我國超導技術領域帶來了新鮮空氣,使我國超導技術領域的研究全面面向產業化并與產業化密切結合,一改以前為研究而研究的狀態,這將全面促進我國高溫超導技術產業的發展。這批公司形成了北京超導技術產業依托的主體,加速了超導技術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速度,使我國在超導帶材和通信用濾波器系統兩個方面躍居世界前列,也使我國在高溫超導及其應用產業化方面邁出了重要的步伐。
B、通過北京市科技項目的實施,我國超導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超導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2001年英納超導公司建立了一條年產200公里的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生產線,超導線材的臨界電流達到90A,單線長度超過1000米。美國超導公司在其給美國能源部的報告中,將我國鉍系超導線材產品的綜合性能排在世界第二位。該進展得到《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媒體的重點報道,并入選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中數威利超導技術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GSM1800、GSM900移動通信用超導濾波器子系統,性能達到國際一流公司商用系統的水平。引起了美國超導技術公司(STI)的興趣,派出由公司創始人(諾貝爾將獲得者)、總裁、技術總裁、市場總裁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北京,與中數威利超導技術有限公司洽談合作。
C、 通過北京市科技計劃的組織與實施,確立了北京市超導技術領域在國內的絕對優勢地位。在十五國家863計劃超導材料與技術專項第一批啟動31個項目,北京地區承擔19項,專項設有五個重大項目,除外地一家單位參與競爭外,全部由北京地區單位承擔。專項第一批項目總投資4.1億,其中國家科技經費8390萬元;北京地區承擔的項目總投資3.0億元,其中國家科技經費6890萬元,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72%和82%。
D、超導技術領域工作得到中央和市級領導的關注與支持。2000年,北京市科委領導親赴丹麥,拜訪韓征和博士,動員其回國創業;2000年9月,在劉淇市長的親自過問下,韓征和博士的技術資產占注冊總資本的70%的問題得已解決,英納公司順利注冊。2001年4月,科技部徐冠華部長到韓征和家作客,鼓勵韓征和博士的創業。2002年3月19日,政治局委員,原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到英納公司視察并指導工作。2002年7月9日,科技部徐冠華部長到英納公司視察并指導工作。
E、北京的工作得到國家科技部的認同,基于對北京市在超導技術領域工作思路的認同,依托北京市科委在超導技術領域的工作基礎,國家科技部將863計劃超導材料與技術專項管理辦公室掛靠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協助科技部組織和協調超導專項計劃的實施。科技部對科委工作的認同還體現在專項項目的立項上。專項確定的五個重大項目都是北京前期重點支持的項目,承擔單位基本為北京單位(其中只有一家外地單位參與競爭)。
(2)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及技術是近年來國際高新技術領域發展的熱點和前沿,北京市科委自“九五”期間就將納米材料確定為新材料重點發展領域,根據北京地區的科技優勢和首都經濟發展特點,按照“加強應用技術開發,帶動產業發展”的戰略,組織開展了“納米粉體制備及應用技術”、“功能納米材料在建材工業中的應用”、“聚合物/黏土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制品開發研究”、“有機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技術開發”等項目的研究,開發出一大批納米材料的規模化制備技術以及納米材料在建材、化工、紡織、環保等領域的應用技術,培育了一批新型高科技納米科技企業。
近年來,市科委組織北京地區主要的研究機構和骨干企業開展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如“表面納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示范”、“非晶、納米晶制品及產業化研究“等,這些項目結合國家科技部“863”、“科技攻關”等計劃項目,大大提升了北京地區納米科技領域的水平和在國際上的地位。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分別組建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學建立了以超重力、超分散和超臨界技術為代表的納米材料制備技術平臺,成為我國納米制備技術的主要創新及推廣基地;鋼鐵研究總院和安泰科技股份公司組建了“鋼研-安泰納米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成為我國金屬納米材料研究及產業化方面的主要研發基地;北京科技大學與其他院校、企業合作組建了“北京表面納米科技研究中心”,致力于開發面向產業的新型表面技術,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
目前,北京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納米科技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地區,正在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首都納米科技創新體系,在技術研發方面,正在組建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和國家納米技術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在產業方面,正在形成以中關村永豐科技產業基地為中心的納米科技產業基地。
(3)稀土永磁材料 稀土永磁材料是一種重要的功能材料,已廣泛應用于信息、能源、交通、機械等領域,而且其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其產量與用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全球釹鐵硼市場增長率在15—25%之間,我國作為稀土大國,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稀土永磁材料方面,北京是國內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擁有中科院物理所、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研究單位和中科三環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石景山區京磁技術公司、北京清華銀納高科技發展公司、北大雙極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骨干企業。雖然北京在研究開發上與國際水平同步,但是主導產品是中低擋產品主,產品附加值不高,為了支持企業在高檔產品上參與國際競爭, 2001年,北京市科委依托中科三環,組織了由中科三環,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安泰科技等產學研組成的強大的攻關團隊,投入950萬科技經費,在高檔和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開發、中試研究和產業化方面開展了技術攻關。集成產學研的優勢,通過項目實施,提升了北京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科三環是國內稀土永磁釹鐵硼材料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龍頭企業,其稀土永磁釹鐵硼材料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是國際稀土永磁行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之一。通過兩年時間攻關,中科三環的“高檔釹鐵硼N50系列產品開發與產業化”項目進展順利,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已成功開發了N50、N48、N45等系列高檔產品,并實現了高檔次釹鐵硼產品的產業化,在昌平開發區建立了中高檔稀土永磁釹鐵硼產業化基地 ---國家863稀土材料成果轉化基地。通過此項目的實施使我國釹鐵硼產品檔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進入應用產品的國際主體市場,進一步提高了北京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北京大學研制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稀土永磁材料-釹鐵氮材料,是我國新材料領域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一項發明,為了加快這項成果的轉化,市科委組織北京大學開展“新一代稀土永磁釹鐵氮12相的中試研究”,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并以此技術為核心組建了北大雙極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望在2002年年底實現釹鐵氮磁粉的中試生產的開發,向產業化邁進了一大步。
(4)生物醫用材料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不僅給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而且正形成一個較大的產業,生物醫用材料產品附加值高,近10年生物醫用材料產品市場一直以每年20%速度遞增。在生物醫用材料方面,北京是國內的研發、生產和臨床基地。為了促進生物醫用材料的產業化,北京市科委在介入治療材料及器械和硬組織替代材料方面組織組織了重點攻關,總體思路是通過項目組織的是加強科研、產業和臨床的密切結合,發揮權威醫療機構的作用,提高產品開發的效率和產業化進程。
目前我國心血管用介入治療材料及器械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場基本上被國外產品所壟斷,價格非常昂貴。為了加快該產品的國產化進程,北京在科委組織了該領域4家骨干企業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樂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有研億金新材料有限公司、赫之源醫療器械制品公司,以及4家權威的臨床和檢定機構阜外心血管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腫瘤醫院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組成了實力雄厚的項目組,從國際先進技術--帶藥心血管支架產品的研究開發、血管用支架和導管的產業化到產品的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及檢測評價進行了系統的組織攻關,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由于臨床應用單位的加盟,加快了產品的開發速度和產業化進程,部分產品已經開始在臨床上正式應用,參與國際產品的競爭,提高了北京在該領域的競爭力。
在硬組織替代材料方面,北京擁有北京百幕航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魯斯鋼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北京博方醫用材料科技公司等多家企業,是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占據國內市場的60%。為了提高硬組織替代材料的性能水平,提高人工關節的設計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把硬組織替代材料產業做大做強,科委在該領域組織多個項目的開發,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并將相繼通過臨床試驗,進入產業化。北京博方醫用材料科技公司和清華大學聯合在“生物活性人工骨制備技術與產業化”項目中,開發納米陶瓷復合人工關節和人工骨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專利,并解決了批量生產技術,達到了實用化和產業化。由百慕航材龍頭企業牽頭,由普魯斯鋼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參加,開展的“人工關節基礎材料研究及設計”項目,解決了我國人工關節產品在設計和制造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出符合中國人骨骼特征的產品,大幅度提高了國產產品的性能和水平,造福于廣大患者,通過一批項目的實施鞏固了北京在硬組織替代材料產業的龍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2、支持高科技企業發展,培育新材料產業龍頭
依托科技創新,北京新材料領域崛起了一批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和面向市場的新機制的高技術企業,目前已擁有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研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三環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新建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星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藍星清洗股份有限公司、燕化高新股份有限公司7家上市公司,以及北京化大產業集團、北京百慕航材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研億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礦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準備上市企業。
北京市科委十分關注這些企業的發展,支持企業開展符合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的科技項目的開發、積極幫助企業在北京落實產業化基地,加快了企業的發展速度,逐漸形成了具有較大規模的產業群,成為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龍頭。截止2001年底,北京新材料上市公司有7家,其主營收入28.63億元,凈利潤3.16億元。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綜合性科研院所轉制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型企業后首家上市的高科技企業,在國內新材料行業研發能力位居前列,在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和難熔材料領域均積淀了一批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急待產業化。為了加速這些成果在北京轉化,從2000年開始,北京市科委對安泰科技在重大產業化項目上給予了重點支持,先后組織實施了“高溫除塵關鍵材料與應用技術”、“高性能注射成型稀土永磁材料產業化”、“非晶納米晶及制品產業化研究”、“心血管病用器械及介入診療支架和導管的產業化技術攻關”等項目。 以往安泰科技的一些產業基地落在了外地,為了使這些產業化項目能夠扎根北京,科委積極幫助企業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北京工業開發區尋找和落實產業基地。一年多,通過科技項目和科技政策引導,安泰科技已經在北京建立了永豐、空港建立了兩大產業化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安泰科技北京新材料產業園,占地150畝,定位為新材料研發功能、新材料產業孵化功能和新材料產業基地三個功能。該產業園首期投資產業化建設項目包括介入性治療器械項目、高精度納米晶帶材及制品項目、金屬注射成形項目、金屬霧化制粉項目、金屬多孔材料和過濾器等項目,并將陸續投資建設其它新項目。空港是安泰科技新材料外向型產業基地,占地186畝。該基地定位于公司的產品外向型和資本外向型產業,并具有新材料科技成果孵化功能。首期將投資建設高性能燒結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項目、高性能粘結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項目、驅動器用稀土永磁材料組件產業化開發等項目。這兩個產業基地的開工建設,標志著安泰科技的高科技產業建設進入了大規模實施階段,真正由穩健經營、夯實基礎步入加快發展、高速成長之路。通過企業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安泰科技將5年時間內成為國內最大的新材料開發,生產和推廣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3、構筑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布局,專業園區建設
北京市科委根據產業的創新規律和積聚效應的理論以及北京新材料科技和產業資源的分布情況,提出以海淀中關村為中心,由近及遠輻射,建設海淀中關村科技創新區;沿四環及中關村北延線,建設若干特色的技術創新基地;在西、南方向的遠郊區縣,建設若干新材料制造基地,形成三個層次的空間布局的思路和部署。科技創新區、技術創新基地、制造基地依次是產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的主要功能區;逐次成為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的主要輻射地,以及制造、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是互為依托的共建體系。
近年來,圍繞科技創新區和技術創新基地建設,市科委充分利用所掌握北京市科委項目和國家科技項目的資源,通過政策引導、廣泛溝通和熱情服務,以項目為紐帶,將科技院所、企業和園區的資源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促進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建立納米材料、超導材料和光電子材料等領域的面向未來的技術創新平臺;推動鋼鐵研究總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組建等以金屬新材料和納米材料為主的大慧科技園和以有色金屬為主的有研科技園;策劃和參與了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材料園和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北新園的建設;通過整和科技資源以及項目資助支持,加快了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布局的形成和專業園區的建設。
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材料園:2001年3月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建設全面啟動,北京市科委積極引導一批新材料領域的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落戶永豐新材料園,截止2002年10月底,新材料產業已經成為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主導產業,正式入駐的單位有中科院納米工程中心、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鋼鐵研究總院、北京飛馳綠能電源技術有限公司、貝倫鋼結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中商世紀納米股份有限公司、清華鎂合金工程中心、清華工業研究院等多家新材料相關機構,永豐新材料園成為北京新材料產業重要創新基地。
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北新園:2000年7月18日,由北新建材(集團)公司提出申請,北京市科委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聯合批復,同意北新建材集團在西三旗原有約1平方公里用地內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北新園”(簡稱北新材料園),12月7日,北新材料園正式掛牌啟動,林文漪副市長參加了開園儀式,并做了重要講話。北新材料園的定位是北京新材料創新基地,建設功能以新材料研發、技術轉化和企業孵化為主。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新建材集團組建北京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重點推進北新材料園的建設,目前園區已吸引了北京爍光特晶有限公司、北京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中商世紀納米塑膠有限公司、北京科大天馳有限公司、北京格遠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入駐,主要涉及納米材料、人工晶體、生態建材等新材料領域。
4、培育新材料專業孵化器,建立專業孵化器聯盟
新材料專業孵化器的建設是北京新材料領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北京科委根據新材料領域上游科技資源急需待轉化和國有材料企業迫切需要改制和產品結構調整的現狀,選擇在國有材料企業建立專業孵化器作為新材料孵化器建設的切入點。1999年以來,北京科委在新材料專業孵化器建設和入孵企業的發展給予重點資助,投入的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目前已有北京諾飛科技孵化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崇熙孵化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科方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等6家新材料孵化器,成為首都創業孵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01年底,北京新材料領域6家孵化器公司的入孵企業超過60多家家,孵化面積1.2萬平方米,2001年在孵企業全年總產值達億元。
北京科委在新材料領域孵化器建設方面緊緊圍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鼓勵和引導有條件有熱情的企業和公司創辦新的孵化器公司,逐步實現北京新材料領域孵化器在區域上和功能上的不斷完善。通過成立北京新材料孵化器聯盟,加強孵化器之間、孵化器與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使之在功能上相互銜接、互為補充,達到資源共享,實現共同進步;二是強化孵化器經營管理機制改革、完善服務功能。可以概括為一化二創新。即突出專業化,強調機制創新和服務創新。專業孵化器是孵化器未來發展的方向。強調專業化是入孵企業的需求,更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所建立的孵化器優勢所在,隨著一批專業試驗和檢測平臺的設立與開放,為吸引企業入孵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北京科方孵化器成立僅半年,入孵企業就已達16家。入孵企業主要看中的就是孵化器公司能為他們提供的高分子材料方面專業化試驗和檢測平臺。北新孵化器利用自身在建材方面的技術優勢和試驗優勢,已成為發展新型建材的中小型企業創業的首選目標。經營機制創新是孵化器公司實現發展的必要條件。諾飛孵化器公司從成立之初就緊緊圍繞機制創新做文章,把孵化器公司的運營目標與所屬行業總公司的產業調整和升級相結合,利用經營機制上的優勢,擔當起了總公司實現傳統產業改造的排頭兵,并逐步成為有色金屬總公司的人才源、項目源和高技術項目創業園。率先獲得由市政府頒發的《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資格認證。崇熙孵化器是以北京化工廠為主體,以提供精細化工產品方面孵化服務的專業孵化器公司。一年來,通過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已成功探索出從為入孵企業提供單一的物業服務到與入孵企業共發展的良好模式。他們充分考慮精細化工產品品種多、技術含量高的特點,利用多年來所掌握的技術和設備資源優勢,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帶來了孵化器公司自身發展的機遇,真正實現了以服務換生存換發展的目的,這正是孵化器的精髓所在。
5、建設信息服務平臺,鞏固信息中心的地位 在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上,北京是全國新材料領域的研發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為了營造新材料產業創新創業的服務環境,充分發揮北京在全國新材料領域的研發中心地位和信息匯集的優勢,北京市科委將新材料領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北京新材料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在國家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司、國家高技術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等指導下,北京市科委支持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主辦了國內第一份以新材料為主題,全面關注國內外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雜志。該刊全面反映新材料領域的政策、技術、產業、市場、投資動態及產業發展態勢和熱點問題,已經成為全國新材料領域重要信息平臺,起到了引導產業發展和服務于產業的作用,受到國內新材料領域產業界、科研界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為了深入研究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律,提高決策水平,科委非常重視軟科學研究,將新材料咨詢工作信息服務的一項重點工作,開展了新材料產業創新過程和規律研究、北京材料產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研究、北京新材料領域入世后產業發展分析研究等,通過軟課題培育一批新材料領域資咨詢服務機構,它們將為北京新材料領域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
一、北京的發展思路
1998年,市科委根據市政府和市領導的指示,首次在全市范圍內對北京新材料領域科技資源、創新能力、新材料產業和材料產業現狀進行了全方位的調研摸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制訂了北京市第一個新材料領域的發展規劃,成為指導北京新材料領域發展的重要文件。
1999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八屆四次全會提出的“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中明確指出“北京新材料基地”是重點建設的四個基地之一,在市委和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由市科委牽頭,在廣泛調研和征求其他委辦意見的基礎上,2000年提出了《北京新材料基地發展綱要》,綱要中明確了北京新材料領域指導思想、發展戰略、發展方向、戰略目標、空間布局、重點任務等;指導思想是培育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地位的新材料優勢領域和新材料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促進新材料產業與傳統材料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目標是將北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國新材料技術創新基地,使新材料產業成為北京高新技術支柱產業之一;重點發展方向是電子信息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和新能源材料。在總體思路的指導下,提出了組織重點專項系統開發、推進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培育龍頭企業和企業群體、構筑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格局、建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等重點任務,也是科委在北京新材料領域關注的重點。
近年來,北京新材料領域繼續保持在全國研發中心的地位,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首位,在稀土永磁、人工晶體、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等領域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依托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轉化,每年涌現出一批新材料高科技企業,目前已有7家高科技上市公司,居全國之首,新材料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在20%,形成一定產業規模。2001年,全市新材料企業約有780多家,銷售總收入約170億元,其中中關村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691家,銷售總收入116億元,區外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和其他企業近100余家,銷售總收入50多億元。
二、北京新材料基地建設
圍繞首都經濟建設和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北京市科委在北京新材料基地堅決社中,緊緊圍繞“培育新材料優勢領域和新材料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首都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信息優勢、金融優勢,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有重大產業化前景和機制上有重大創新的科技項目給予了重點支持。在組織重點專項系統開發、培育龍頭企業和企業群體、構筑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格局、建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通過幾年的努力,提升了北京在超導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領域國際競爭力,培育了安泰科技等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脫穎而出,推動了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材料園建設,營造了新材料創業服務和信息服務環境,確保北京新材料基地建設穩步發展。
1. 系統組織重大專項開發,培育新材料的優勢領域
根據國內外新材料領域發展趨勢和市場前景,以及北京新材料領域科技優勢和基礎以及首都經濟發展的要求,從2000年以來,市科委在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等重點領域擇優組織了一批重大專項的開發。2000年、2001年、2002年連續3年共組織新材料科技項目55個,支持科技經費1.622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4.1873億元。重點項目的選擇以國家多年支持已進入轉化或產業化開發階段的科技成果為核心,以科技優勢企業為實施主體,從研發、轉化到產業化技術系統地組織力量。通過重點專項的組織實施,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一批項目進入產業化階段、培育了一批具有機制創新的企業,特別是提升了北京在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的競爭力,處于國內領先的優勢地位,并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競爭。
(1)超導材料 超導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新技術,在能源、信息、交通、科學儀器、醫療技術、國防、重大科學工程等方面有重要應用。自20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高溫超導材料產業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很快進入了商業化階段,發達國家政府和跨國公司大規模地開展了超導應用技術研究,很多應用產品已開發出樣機,并進行了應用試驗,有些產品已開始批量銷售。超導應用技術產業處于起飛的前夜,當前幾年是在未來超導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時期。
2001年初,科委領導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將超導材料與技術確定為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點。范伯元主任在2001年初的重大項目論證會上指出,“在超導技術領域,北京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要通過幾年時間的努力,把北京建設成我國超導技術研究與產業推進中心,并在國際上占有一定位置”。根據委領導的指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廣泛征求了各方面專家的意見,確定了北京超導技術領域發展的目標與工作思路。目標是:在五年內,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上有地位的超導技術研究及產業推進中心;并在北京形成超導技術產業群。
工作思路是:(1)推進超導帶材和超導薄膜的產業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能夠商業化供應超導材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2)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轉變機制,集成優勢力量,實現幾個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帶示范性的應用產品,如超導電纜、移動通信用超導濾波器系統、超導限流器的產業化,帶動超導材料的發展,參與國際超導產業競爭。
在此工作思路的指導下,科委先后啟動了“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的研制及產業化技術攻關”、“移動通信用超導濾波器子系統的研制與應用示范”、“三相30米3kV/2kA高溫超導電纜的研發與產業化示范”、“10.5kV/1.5kA高溫超導限流器的研究開發與并網試驗運行”四個項目,科委預算支持經費4200萬元,已支持148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特別是在項目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集成優勢,積極推進產業化,確立北京超導技術領域在國內的絕對優勢,培育了北京超導技術領域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A、通過項目的組織和運作,引導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超導技術產業的發展,培育了北京英納超導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云電英納超導電纜有限公司、北京中數威利超導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超導技術公司,這批公司的成立,吸引了社會資本的介入,更為我國超導技術領域帶來了新鮮空氣,使我國超導技術領域的研究全面面向產業化并與產業化密切結合,一改以前為研究而研究的狀態,這將全面促進我國高溫超導技術產業的發展。這批公司形成了北京超導技術產業依托的主體,加速了超導技術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速度,使我國在超導帶材和通信用濾波器系統兩個方面躍居世界前列,也使我國在高溫超導及其應用產業化方面邁出了重要的步伐。
B、通過北京市科技項目的實施,我國超導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超導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2001年英納超導公司建立了一條年產200公里的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生產線,超導線材的臨界電流達到90A,單線長度超過1000米。美國超導公司在其給美國能源部的報告中,將我國鉍系超導線材產品的綜合性能排在世界第二位。該進展得到《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媒體的重點報道,并入選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中數威利超導技術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GSM1800、GSM900移動通信用超導濾波器子系統,性能達到國際一流公司商用系統的水平。引起了美國超導技術公司(STI)的興趣,派出由公司創始人(諾貝爾將獲得者)、總裁、技術總裁、市場總裁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北京,與中數威利超導技術有限公司洽談合作。
C、 通過北京市科技計劃的組織與實施,確立了北京市超導技術領域在國內的絕對優勢地位。在十五國家863計劃超導材料與技術專項第一批啟動31個項目,北京地區承擔19項,專項設有五個重大項目,除外地一家單位參與競爭外,全部由北京地區單位承擔。專項第一批項目總投資4.1億,其中國家科技經費8390萬元;北京地區承擔的項目總投資3.0億元,其中國家科技經費6890萬元,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72%和82%。
D、超導技術領域工作得到中央和市級領導的關注與支持。2000年,北京市科委領導親赴丹麥,拜訪韓征和博士,動員其回國創業;2000年9月,在劉淇市長的親自過問下,韓征和博士的技術資產占注冊總資本的70%的問題得已解決,英納公司順利注冊。2001年4月,科技部徐冠華部長到韓征和家作客,鼓勵韓征和博士的創業。2002年3月19日,政治局委員,原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到英納公司視察并指導工作。2002年7月9日,科技部徐冠華部長到英納公司視察并指導工作。
E、北京的工作得到國家科技部的認同,基于對北京市在超導技術領域工作思路的認同,依托北京市科委在超導技術領域的工作基礎,國家科技部將863計劃超導材料與技術專項管理辦公室掛靠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協助科技部組織和協調超導專項計劃的實施。科技部對科委工作的認同還體現在專項項目的立項上。專項確定的五個重大項目都是北京前期重點支持的項目,承擔單位基本為北京單位(其中只有一家外地單位參與競爭)。
(2)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及技術是近年來國際高新技術領域發展的熱點和前沿,北京市科委自“九五”期間就將納米材料確定為新材料重點發展領域,根據北京地區的科技優勢和首都經濟發展特點,按照“加強應用技術開發,帶動產業發展”的戰略,組織開展了“納米粉體制備及應用技術”、“功能納米材料在建材工業中的應用”、“聚合物/黏土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制品開發研究”、“有機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技術開發”等項目的研究,開發出一大批納米材料的規模化制備技術以及納米材料在建材、化工、紡織、環保等領域的應用技術,培育了一批新型高科技納米科技企業。
近年來,市科委組織北京地區主要的研究機構和骨干企業開展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如“表面納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示范”、“非晶、納米晶制品及產業化研究“等,這些項目結合國家科技部“863”、“科技攻關”等計劃項目,大大提升了北京地區納米科技領域的水平和在國際上的地位。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分別組建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學建立了以超重力、超分散和超臨界技術為代表的納米材料制備技術平臺,成為我國納米制備技術的主要創新及推廣基地;鋼鐵研究總院和安泰科技股份公司組建了“鋼研-安泰納米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成為我國金屬納米材料研究及產業化方面的主要研發基地;北京科技大學與其他院校、企業合作組建了“北京表面納米科技研究中心”,致力于開發面向產業的新型表面技術,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
目前,北京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納米科技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地區,正在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首都納米科技創新體系,在技術研發方面,正在組建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和國家納米技術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在產業方面,正在形成以中關村永豐科技產業基地為中心的納米科技產業基地。
(3)稀土永磁材料 稀土永磁材料是一種重要的功能材料,已廣泛應用于信息、能源、交通、機械等領域,而且其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其產量與用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全球釹鐵硼市場增長率在15—25%之間,我國作為稀土大國,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稀土永磁材料方面,北京是國內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擁有中科院物理所、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研究單位和中科三環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石景山區京磁技術公司、北京清華銀納高科技發展公司、北大雙極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骨干企業。雖然北京在研究開發上與國際水平同步,但是主導產品是中低擋產品主,產品附加值不高,為了支持企業在高檔產品上參與國際競爭, 2001年,北京市科委依托中科三環,組織了由中科三環,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安泰科技等產學研組成的強大的攻關團隊,投入950萬科技經費,在高檔和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開發、中試研究和產業化方面開展了技術攻關。集成產學研的優勢,通過項目實施,提升了北京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科三環是國內稀土永磁釹鐵硼材料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龍頭企業,其稀土永磁釹鐵硼材料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是國際稀土永磁行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之一。通過兩年時間攻關,中科三環的“高檔釹鐵硼N50系列產品開發與產業化”項目進展順利,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已成功開發了N50、N48、N45等系列高檔產品,并實現了高檔次釹鐵硼產品的產業化,在昌平開發區建立了中高檔稀土永磁釹鐵硼產業化基地 ---國家863稀土材料成果轉化基地。通過此項目的實施使我國釹鐵硼產品檔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進入應用產品的國際主體市場,進一步提高了北京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北京大學研制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稀土永磁材料-釹鐵氮材料,是我國新材料領域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一項發明,為了加快這項成果的轉化,市科委組織北京大學開展“新一代稀土永磁釹鐵氮12相的中試研究”,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并以此技術為核心組建了北大雙極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望在2002年年底實現釹鐵氮磁粉的中試生產的開發,向產業化邁進了一大步。
(4)生物醫用材料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不僅給醫學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而且正形成一個較大的產業,生物醫用材料產品附加值高,近10年生物醫用材料產品市場一直以每年20%速度遞增。在生物醫用材料方面,北京是國內的研發、生產和臨床基地。為了促進生物醫用材料的產業化,北京市科委在介入治療材料及器械和硬組織替代材料方面組織組織了重點攻關,總體思路是通過項目組織的是加強科研、產業和臨床的密切結合,發揮權威醫療機構的作用,提高產品開發的效率和產業化進程。
目前我國心血管用介入治療材料及器械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場基本上被國外產品所壟斷,價格非常昂貴。為了加快該產品的國產化進程,北京在科委組織了該領域4家骨干企業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樂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有研億金新材料有限公司、赫之源醫療器械制品公司,以及4家權威的臨床和檢定機構阜外心血管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腫瘤醫院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組成了實力雄厚的項目組,從國際先進技術--帶藥心血管支架產品的研究開發、血管用支架和導管的產業化到產品的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及檢測評價進行了系統的組織攻關,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由于臨床應用單位的加盟,加快了產品的開發速度和產業化進程,部分產品已經開始在臨床上正式應用,參與國際產品的競爭,提高了北京在該領域的競爭力。
在硬組織替代材料方面,北京擁有北京百幕航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魯斯鋼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北京博方醫用材料科技公司等多家企業,是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占據國內市場的60%。為了提高硬組織替代材料的性能水平,提高人工關節的設計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把硬組織替代材料產業做大做強,科委在該領域組織多個項目的開發,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并將相繼通過臨床試驗,進入產業化。北京博方醫用材料科技公司和清華大學聯合在“生物活性人工骨制備技術與產業化”項目中,開發納米陶瓷復合人工關節和人工骨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專利,并解決了批量生產技術,達到了實用化和產業化。由百慕航材龍頭企業牽頭,由普魯斯鋼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參加,開展的“人工關節基礎材料研究及設計”項目,解決了我國人工關節產品在設計和制造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出符合中國人骨骼特征的產品,大幅度提高了國產產品的性能和水平,造福于廣大患者,通過一批項目的實施鞏固了北京在硬組織替代材料產業的龍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2、支持高科技企業發展,培育新材料產業龍頭
依托科技創新,北京新材料領域崛起了一批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和面向市場的新機制的高技術企業,目前已擁有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研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三環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新建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星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藍星清洗股份有限公司、燕化高新股份有限公司7家上市公司,以及北京化大產業集團、北京百慕航材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研億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礦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準備上市企業。
北京市科委十分關注這些企業的發展,支持企業開展符合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的科技項目的開發、積極幫助企業在北京落實產業化基地,加快了企業的發展速度,逐漸形成了具有較大規模的產業群,成為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龍頭。截止2001年底,北京新材料上市公司有7家,其主營收入28.63億元,凈利潤3.16億元。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綜合性科研院所轉制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型企業后首家上市的高科技企業,在國內新材料行業研發能力位居前列,在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和難熔材料領域均積淀了一批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急待產業化。為了加速這些成果在北京轉化,從2000年開始,北京市科委對安泰科技在重大產業化項目上給予了重點支持,先后組織實施了“高溫除塵關鍵材料與應用技術”、“高性能注射成型稀土永磁材料產業化”、“非晶納米晶及制品產業化研究”、“心血管病用器械及介入診療支架和導管的產業化技術攻關”等項目。 以往安泰科技的一些產業基地落在了外地,為了使這些產業化項目能夠扎根北京,科委積極幫助企業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北京工業開發區尋找和落實產業基地。一年多,通過科技項目和科技政策引導,安泰科技已經在北京建立了永豐、空港建立了兩大產業化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安泰科技北京新材料產業園,占地150畝,定位為新材料研發功能、新材料產業孵化功能和新材料產業基地三個功能。該產業園首期投資產業化建設項目包括介入性治療器械項目、高精度納米晶帶材及制品項目、金屬注射成形項目、金屬霧化制粉項目、金屬多孔材料和過濾器等項目,并將陸續投資建設其它新項目。空港是安泰科技新材料外向型產業基地,占地186畝。該基地定位于公司的產品外向型和資本外向型產業,并具有新材料科技成果孵化功能。首期將投資建設高性能燒結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項目、高性能粘結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項目、驅動器用稀土永磁材料組件產業化開發等項目。這兩個產業基地的開工建設,標志著安泰科技的高科技產業建設進入了大規模實施階段,真正由穩健經營、夯實基礎步入加快發展、高速成長之路。通過企業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安泰科技將5年時間內成為國內最大的新材料開發,生產和推廣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3、構筑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布局,專業園區建設
北京市科委根據產業的創新規律和積聚效應的理論以及北京新材料科技和產業資源的分布情況,提出以海淀中關村為中心,由近及遠輻射,建設海淀中關村科技創新區;沿四環及中關村北延線,建設若干特色的技術創新基地;在西、南方向的遠郊區縣,建設若干新材料制造基地,形成三個層次的空間布局的思路和部署。科技創新區、技術創新基地、制造基地依次是產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的主要功能區;逐次成為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的主要輻射地,以及制造、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是互為依托的共建體系。
近年來,圍繞科技創新區和技術創新基地建設,市科委充分利用所掌握北京市科委項目和國家科技項目的資源,通過政策引導、廣泛溝通和熱情服務,以項目為紐帶,將科技院所、企業和園區的資源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促進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建立納米材料、超導材料和光電子材料等領域的面向未來的技術創新平臺;推動鋼鐵研究總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組建等以金屬新材料和納米材料為主的大慧科技園和以有色金屬為主的有研科技園;策劃和參與了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材料園和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北新園的建設;通過整和科技資源以及項目資助支持,加快了北京新材料基地空間布局的形成和專業園區的建設。
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材料園:2001年3月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建設全面啟動,北京市科委積極引導一批新材料領域的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落戶永豐新材料園,截止2002年10月底,新材料產業已經成為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主導產業,正式入駐的單位有中科院納米工程中心、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鋼鐵研究總院、北京飛馳綠能電源技術有限公司、貝倫鋼結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中商世紀納米股份有限公司、清華鎂合金工程中心、清華工業研究院等多家新材料相關機構,永豐新材料園成為北京新材料產業重要創新基地。
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北新園:2000年7月18日,由北新建材(集團)公司提出申請,北京市科委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聯合批復,同意北新建材集團在西三旗原有約1平方公里用地內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西三旗新材料基地北新園”(簡稱北新材料園),12月7日,北新材料園正式掛牌啟動,林文漪副市長參加了開園儀式,并做了重要講話。北新材料園的定位是北京新材料創新基地,建設功能以新材料研發、技術轉化和企業孵化為主。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新建材集團組建北京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重點推進北新材料園的建設,目前園區已吸引了北京爍光特晶有限公司、北京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中商世紀納米塑膠有限公司、北京科大天馳有限公司、北京格遠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入駐,主要涉及納米材料、人工晶體、生態建材等新材料領域。
4、培育新材料專業孵化器,建立專業孵化器聯盟
新材料專業孵化器的建設是北京新材料領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北京科委根據新材料領域上游科技資源急需待轉化和國有材料企業迫切需要改制和產品結構調整的現狀,選擇在國有材料企業建立專業孵化器作為新材料孵化器建設的切入點。1999年以來,北京科委在新材料專業孵化器建設和入孵企業的發展給予重點資助,投入的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目前已有北京諾飛科技孵化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崇熙孵化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科方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等6家新材料孵化器,成為首都創業孵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01年底,北京新材料領域6家孵化器公司的入孵企業超過60多家家,孵化面積1.2萬平方米,2001年在孵企業全年總產值達億元。
北京科委在新材料領域孵化器建設方面緊緊圍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鼓勵和引導有條件有熱情的企業和公司創辦新的孵化器公司,逐步實現北京新材料領域孵化器在區域上和功能上的不斷完善。通過成立北京新材料孵化器聯盟,加強孵化器之間、孵化器與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使之在功能上相互銜接、互為補充,達到資源共享,實現共同進步;二是強化孵化器經營管理機制改革、完善服務功能。可以概括為一化二創新。即突出專業化,強調機制創新和服務創新。專業孵化器是孵化器未來發展的方向。強調專業化是入孵企業的需求,更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所建立的孵化器優勢所在,隨著一批專業試驗和檢測平臺的設立與開放,為吸引企業入孵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北京科方孵化器成立僅半年,入孵企業就已達16家。入孵企業主要看中的就是孵化器公司能為他們提供的高分子材料方面專業化試驗和檢測平臺。北新孵化器利用自身在建材方面的技術優勢和試驗優勢,已成為發展新型建材的中小型企業創業的首選目標。經營機制創新是孵化器公司實現發展的必要條件。諾飛孵化器公司從成立之初就緊緊圍繞機制創新做文章,把孵化器公司的運營目標與所屬行業總公司的產業調整和升級相結合,利用經營機制上的優勢,擔當起了總公司實現傳統產業改造的排頭兵,并逐步成為有色金屬總公司的人才源、項目源和高技術項目創業園。率先獲得由市政府頒發的《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資格認證。崇熙孵化器是以北京化工廠為主體,以提供精細化工產品方面孵化服務的專業孵化器公司。一年來,通過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已成功探索出從為入孵企業提供單一的物業服務到與入孵企業共發展的良好模式。他們充分考慮精細化工產品品種多、技術含量高的特點,利用多年來所掌握的技術和設備資源優勢,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帶來了孵化器公司自身發展的機遇,真正實現了以服務換生存換發展的目的,這正是孵化器的精髓所在。
5、建設信息服務平臺,鞏固信息中心的地位 在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上,北京是全國新材料領域的研發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為了營造新材料產業創新創業的服務環境,充分發揮北京在全國新材料領域的研發中心地位和信息匯集的優勢,北京市科委將新材料領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北京新材料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在國家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司、國家高技術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等指導下,北京市科委支持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主辦了國內第一份以新材料為主題,全面關注國內外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雜志。該刊全面反映新材料領域的政策、技術、產業、市場、投資動態及產業發展態勢和熱點問題,已經成為全國新材料領域重要信息平臺,起到了引導產業發展和服務于產業的作用,受到國內新材料領域產業界、科研界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為了深入研究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律,提高決策水平,科委非常重視軟科學研究,將新材料咨詢工作信息服務的一項重點工作,開展了新材料產業創新過程和規律研究、北京材料產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研究、北京新材料領域入世后產業發展分析研究等,通過軟課題培育一批新材料領域資咨詢服務機構,它們將為北京新材料領域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