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微小但損害可能不小———英國媒體最近專門發(fā)表文章闡述了這個問題。納米顆粒可以鉆進人的大腦、血管及各種器官,這正是由于納米微粒十分微小因而可以無孔不入的特性所決定的。今天,如果工業(yè)化生產產生大規(guī)模的各種各樣的等于或小于十億分之一米的微粒,并廣泛地排放于大氣環(huán)境中,完全有可能對人和動植物造成危害。
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只要做好防備,在納米技術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上保證高質量,是可以避免或減少這樣的傷害的。其實,汽車尾氣中的碳微粒、焊接生產中的氧化錳等,都是工業(yè)生產和技術創(chuàng)新與使用中有意無意產生的形形色色的納米分子。人們已經早就暴露于這樣的數以噸計的納米分子中。
納米技術盡管還處于雛形,但世界科技界和實業(yè)界已經在為其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實踐將要產生的巨大經濟效應而歡欣鼓舞了。甚至很多人預測,這將是繼IT技術之后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又一種巨大的科技推動力和生產力,而且不會像生物醫(yī)學與基因技術那樣導致許多負面影響,讓人產生數不清的憂慮并引發(fā)無休無止的倫理和法律論爭。
那么,納米技術是不是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安全?現在不僅是一些門外漢,就連一些專業(yè)人員都對納米技術可能存在的隱患提出了看法。
-因為微小,所以可以無孔不入,包括人類的大腦
2004年7月11日英國《獨立報》上發(fā)表了署名查爾斯的文章,首先是歡迎人類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了納米技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成功,然后話鋒一轉,警告這一技術可能對人類帶來危害。而在此之前,劍橋大學退休的工程學教授約翰·卡洛爾早就表達了與查爾斯相同的對納米和IT技術的擔心,而且寫成報告(內含一些證據)上交英國皇家工程協會和皇家工程研究院。因為,納米技術可以制作微型計算機和微小的醫(yī)學器械,但也有可能進行自我復制而難以控制。
當然,這些人的擔心盡管引起了反響,但還沒有真正掀起波瀾。不過,當一些納米技術對生物健康和生命不利影響的證據慢慢顯現時,人們對納米技術的擔心終于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納米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或人類頭發(fā)直徑的1/80000,這就意味著這種極其微小的顆粒可以無孔不入,對人和生物的健康可能造成危害。最近美國的一項發(fā)現對納米可能存在的危害提供了比較有力的證據。
美國南方衛(wèi)理公會大學毒理學家伊娃·奧伯多斯特用捕獲的一種魚———黑鱸進行了一種暴露于納米分子的實驗。奧伯多斯特把這條魚暴露于球狀分子碳-60的各種濃度不同的環(huán)境中,結果發(fā)現兩天之后魚的肝臟內出現了對入侵物———碳-60分子的免疫反應。而且碳-60分子可能已經對大腦造成了傷害,破壞了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起保護作用的細胞。
-有專家認為,如果防備措施得力,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碳-60分子實際上就是無數納米分子中的一種,也是富勒微粒家族中的成員之一。富勒微粒早就用于精密儀器制造,它的得名來自于設計網格球形穹頂的建筑師富勒·巴克敏斯特。富勒微粒以其獨特的分子結構和抗熱性而廣泛地使用于各種工業(yè)產品,如燃料電池、高溫潤滑材料等。
發(fā)現碳-60分子可能損害人和生物的神經組織無疑加大了人們對納米技術潛在危險性的擔心。而且這種擔心在逐漸加深,因為在歷史上研究人員也發(fā)現過其他納米分子曾對人的大腦有過類似的傷害。比如,1941年,美國霍普金斯醫(yī)院的研究人員發(fā)現,納米顆粒在被人吸收后可以鉆進大腦,這正是由于納米微粒十分微小因而可以無孔不入的特性所決定的。一些微小的病毒分子實際上就是納米分子,當時研究人員發(fā)現黑猩猩和獼猴吸入了空氣中的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病毒分子后,一些病毒分子就鉆入到接收嗅覺信號的神經通道,破壞了起保護作用的血腦屏障。
今天,如果工業(yè)化生產產生大規(guī)模的各種各樣的等于或小于十億分之一米的微粒,并廣泛地排放于大氣環(huán)境中,完全有可能對人和動植物造成危害,因為納米分子可以無孔不入,損害人和生物的大腦、血管及各種器官。
但是,對于這種損害,也有研究人員認為擔心是可以的,但只要做好防備和在納米技術的生產工藝及技術上保證高質量,是可以避免或減少這樣的傷害的。比如,最早發(fā)現富勒微粒的美國賴斯大學生物和環(huán)境納米技術中心主任薇姬·科爾文就認為,并非所有的富勒微粒都有毒,因為可以對富勒微粒加進保護膜。而在奧伯多斯特對鱸魚的研究中,沒有對富勒微粒使用保護膜。如果對富勒微粒使用保護膜,即使它們進入人和生物體內,也可以消除富勒微粒對生物的毒害。
科爾文還指出,使用富勒微粒時,該微粒都有極其穩(wěn)定的表面涂層,后者不僅能將富勒微粒的球面覆蓋起來,而且能通過化學反應把表層物質和碳元素結合在一起。所以,對人和生物的危害不會很大。比起現在空氣中的眾多微粒(納米)分子,富勒分子的危害和污染只能是小巫見大巫。比如,汽車尾氣中的碳微粒、焊接生產中的氧化錳等,都是工業(yè)生產和技術創(chuàng)新與使用中有意無意產生的形形色色的納米分子。人們已經早就暴露于這樣的數以噸計的納米分子中。
-雖然對納米不必驚慌,但廣泛使用納米技術前應該進行謹慎的觀察和論證
雖然科爾文對富勒分子的解釋可以減少人們的擔心,但是也更增加了人們對今天各種各樣釋放于環(huán)境中的納米分子的擔心。湊巧的是,多年來奧伯多斯特的父親、羅徹斯特大學顆粒物質研究中心主任岡特·奧伯多斯特也在對納米分子進行毒性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從猴子到老鼠,都可能通過嗅覺通道吸入超細微粒而使身體受到損害。更令人擔心的是,人也有這樣的通道,因而形形色色的納米分子極有可能對人造成危害。當然岡特也提醒說,人們現在不必對納米技術感到驚慌,因為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納米顆粒都有毒性,它們是不確定的;另一方面可能大多數人工微粒都是無害的,當然這需要研究來證實。
對于納米技術的擔心,也許查爾斯王子的觀點值得考慮。他拿20世紀60年代曾廣泛使用的一種藥物“反應停”來做相類似的類比。他說,以“反應停”災難為例(曾造成數以萬計的畸形胎兒,即四肢短小或無上肢的“海豹兒”),假如納米技術不造成相似的混亂才是令人吃驚的,除非進行適宜的管理和謹慎從事。言下之意是,正如當初并沒有徹底弄清反應停的藥理作用就盲目地應用于孕婦以制止早期懷孕反應一樣,結果造成了數以萬計的畸形兒誕生。
如果在廣泛使用納米技術前不進行謹慎的觀察和論證,并通過實驗證明它們對人體和生物無毒,就有可能造成類似“反應停”一樣的災難。
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只要做好防備,在納米技術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上保證高質量,是可以避免或減少這樣的傷害的。其實,汽車尾氣中的碳微粒、焊接生產中的氧化錳等,都是工業(yè)生產和技術創(chuàng)新與使用中有意無意產生的形形色色的納米分子。人們已經早就暴露于這樣的數以噸計的納米分子中。
納米技術盡管還處于雛形,但世界科技界和實業(yè)界已經在為其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實踐將要產生的巨大經濟效應而歡欣鼓舞了。甚至很多人預測,這將是繼IT技術之后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又一種巨大的科技推動力和生產力,而且不會像生物醫(yī)學與基因技術那樣導致許多負面影響,讓人產生數不清的憂慮并引發(fā)無休無止的倫理和法律論爭。
那么,納米技術是不是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安全?現在不僅是一些門外漢,就連一些專業(yè)人員都對納米技術可能存在的隱患提出了看法。
-因為微小,所以可以無孔不入,包括人類的大腦
2004年7月11日英國《獨立報》上發(fā)表了署名查爾斯的文章,首先是歡迎人類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了納米技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成功,然后話鋒一轉,警告這一技術可能對人類帶來危害。而在此之前,劍橋大學退休的工程學教授約翰·卡洛爾早就表達了與查爾斯相同的對納米和IT技術的擔心,而且寫成報告(內含一些證據)上交英國皇家工程協會和皇家工程研究院。因為,納米技術可以制作微型計算機和微小的醫(yī)學器械,但也有可能進行自我復制而難以控制。
當然,這些人的擔心盡管引起了反響,但還沒有真正掀起波瀾。不過,當一些納米技術對生物健康和生命不利影響的證據慢慢顯現時,人們對納米技術的擔心終于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納米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或人類頭發(fā)直徑的1/80000,這就意味著這種極其微小的顆粒可以無孔不入,對人和生物的健康可能造成危害。最近美國的一項發(fā)現對納米可能存在的危害提供了比較有力的證據。
美國南方衛(wèi)理公會大學毒理學家伊娃·奧伯多斯特用捕獲的一種魚———黑鱸進行了一種暴露于納米分子的實驗。奧伯多斯特把這條魚暴露于球狀分子碳-60的各種濃度不同的環(huán)境中,結果發(fā)現兩天之后魚的肝臟內出現了對入侵物———碳-60分子的免疫反應。而且碳-60分子可能已經對大腦造成了傷害,破壞了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起保護作用的細胞。
-有專家認為,如果防備措施得力,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碳-60分子實際上就是無數納米分子中的一種,也是富勒微粒家族中的成員之一。富勒微粒早就用于精密儀器制造,它的得名來自于設計網格球形穹頂的建筑師富勒·巴克敏斯特。富勒微粒以其獨特的分子結構和抗熱性而廣泛地使用于各種工業(yè)產品,如燃料電池、高溫潤滑材料等。
發(fā)現碳-60分子可能損害人和生物的神經組織無疑加大了人們對納米技術潛在危險性的擔心。而且這種擔心在逐漸加深,因為在歷史上研究人員也發(fā)現過其他納米分子曾對人的大腦有過類似的傷害。比如,1941年,美國霍普金斯醫(yī)院的研究人員發(fā)現,納米顆粒在被人吸收后可以鉆進大腦,這正是由于納米微粒十分微小因而可以無孔不入的特性所決定的。一些微小的病毒分子實際上就是納米分子,當時研究人員發(fā)現黑猩猩和獼猴吸入了空氣中的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病毒分子后,一些病毒分子就鉆入到接收嗅覺信號的神經通道,破壞了起保護作用的血腦屏障。
今天,如果工業(yè)化生產產生大規(guī)模的各種各樣的等于或小于十億分之一米的微粒,并廣泛地排放于大氣環(huán)境中,完全有可能對人和動植物造成危害,因為納米分子可以無孔不入,損害人和生物的大腦、血管及各種器官。
但是,對于這種損害,也有研究人員認為擔心是可以的,但只要做好防備和在納米技術的生產工藝及技術上保證高質量,是可以避免或減少這樣的傷害的。比如,最早發(fā)現富勒微粒的美國賴斯大學生物和環(huán)境納米技術中心主任薇姬·科爾文就認為,并非所有的富勒微粒都有毒,因為可以對富勒微粒加進保護膜。而在奧伯多斯特對鱸魚的研究中,沒有對富勒微粒使用保護膜。如果對富勒微粒使用保護膜,即使它們進入人和生物體內,也可以消除富勒微粒對生物的毒害。
科爾文還指出,使用富勒微粒時,該微粒都有極其穩(wěn)定的表面涂層,后者不僅能將富勒微粒的球面覆蓋起來,而且能通過化學反應把表層物質和碳元素結合在一起。所以,對人和生物的危害不會很大。比起現在空氣中的眾多微粒(納米)分子,富勒分子的危害和污染只能是小巫見大巫。比如,汽車尾氣中的碳微粒、焊接生產中的氧化錳等,都是工業(yè)生產和技術創(chuàng)新與使用中有意無意產生的形形色色的納米分子。人們已經早就暴露于這樣的數以噸計的納米分子中。
-雖然對納米不必驚慌,但廣泛使用納米技術前應該進行謹慎的觀察和論證
雖然科爾文對富勒分子的解釋可以減少人們的擔心,但是也更增加了人們對今天各種各樣釋放于環(huán)境中的納米分子的擔心。湊巧的是,多年來奧伯多斯特的父親、羅徹斯特大學顆粒物質研究中心主任岡特·奧伯多斯特也在對納米分子進行毒性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從猴子到老鼠,都可能通過嗅覺通道吸入超細微粒而使身體受到損害。更令人擔心的是,人也有這樣的通道,因而形形色色的納米分子極有可能對人造成危害。當然岡特也提醒說,人們現在不必對納米技術感到驚慌,因為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納米顆粒都有毒性,它們是不確定的;另一方面可能大多數人工微粒都是無害的,當然這需要研究來證實。
對于納米技術的擔心,也許查爾斯王子的觀點值得考慮。他拿20世紀60年代曾廣泛使用的一種藥物“反應停”來做相類似的類比。他說,以“反應停”災難為例(曾造成數以萬計的畸形胎兒,即四肢短小或無上肢的“海豹兒”),假如納米技術不造成相似的混亂才是令人吃驚的,除非進行適宜的管理和謹慎從事。言下之意是,正如當初并沒有徹底弄清反應停的藥理作用就盲目地應用于孕婦以制止早期懷孕反應一樣,結果造成了數以萬計的畸形兒誕生。
如果在廣泛使用納米技術前不進行謹慎的觀察和論證,并通過實驗證明它們對人體和生物無毒,就有可能造成類似“反應停”一樣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