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最近一段時間,由于燃料電池汽車的話題熱,帶來了一場網友們之間的大討論。其中就有朋友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歐洲主推純電動,日本發展燃料電池呢?"這其中,是大家對技術發展的理解不同還是另有隱情?另外,我們中國應該走什么發展路線呢?這個問題,的確很值得我們思考。
歐洲和日本,各有各的優勢

歐洲發展純電動汽車,有著歐洲自己的特殊環境。一方面,歐洲國家普遍已經進入了病態追求綠色能源的地步,帶有一定的政治正確屬性。另一方面,歐洲風電+水電+核電的裝機量占比超9成的能源結構,也決定了歐洲更適合用電而不是用燃油。畢竟歐洲不是產油區,石油命脈被別人握在手里自然不是什么很有安全感的事情。

日本方面,由于其電力結構以核電為主、火電為輔,其它發電占比也有的特點,本也可以發展純電動汽車。但日本是個極度缺乏礦產資源的國家,要生產那么多車用電池簡直是一種浪費,而燃料電池所需要的氫則不一樣,它完全零排放,制備工藝日本也已經掌握,因此對于日本而言,有油電混動逐漸過渡到燃料電池顯然更節約資源一些。
北美地區的特點同樣反應在技術上

北美地區給人的感覺就是只會燒油。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國家,長期從世界范圍內購買著低價原油,再加上北美地區被探明的豐富的頁巖油儲量,讓北美地區根本沒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外部動力。即便是特斯拉這樣的品牌,在北美地區的銷量占比也不能和燃油車相提并論。美國人發展純電動,更多的是基于技術儲備的考量,只要自己不落后給別人就行,剩下的隨緣。
中國應該集眾家之所長

我們中國,既沒有歐洲那樣的足夠清潔的電力能源結構,也沒有北美那樣的豐富的原油資源。但是我們好在有廣闊的市場,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最年輕的技術隊伍。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去探索每一種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換句話說,在我們無法確定哪一種技術路線是最正確的情況下,集百家之所長,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高發展,無疑是最適合自己的也是最正確的。當我們摸著石頭過了河,回頭看去這段歷史,相信我們的身后只寫了兩個字——正確。
結語:學習別人,更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
學習不是照搬照抄,不是拿來主義,更不是躺在別人的技術上睡大覺。就像我們發展高度動車組、發展5G一樣,掌握好別人打下的基礎,為我所用,為我服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中國汽車的發展路線充滿了不確定,但我們的前景是光明的,我們國家早已看透了這一切,不去規定我們應該朝著哪個方向發展。這就給了我們充足的空間,讓我們實現無限的可能。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星屑)
注:圖片源于網絡,告知侵權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