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集微網報道,1月16日在京召開的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年會上,集微咨詢(JW insights)首次發布了“中國半導體行業專利百強榜”。
研究顯示,中國半導體行業在專利積累上已經跨過了“從0到1”的階段,但是在“從1到N”的核心技術國際競爭中,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京東方、中芯國際和華為(海思)是專利實力Top 3的中國企業,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是專利實力Top 3的高校和科研機構。
整體看,此次入榜單位呈現出“兩強一弱”的格局。
一是面板顯示類企業占據榜單優勢位置。
京東方位列第一,這與京東方數十年來在專利上國際化持續投入分不開。在剛剛公布的美國2020年專利授權榜中,京東方位列全美專利授權量第13位,中國企業中僅次于臺積電(第6位)和華為(第9位),這三家也是前50強中唯一入選的中國企業。
此外,入選的華星光電、天馬微、惠科等企業也都是專利國際化的典型代表。
中國顯示面板產業的率先突圍,再次驗證了只有核心技術持續突破,構筑專利“護城河”,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二是高校和科研機構蘊含大量創新技術。
此次共有18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入選,顯示出在半導體行業技術創新的“深水區”,科研機構的力量不容忽視。
例如,排名第三的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2018年開始主動向國際巨頭Intel打響了FinFET技術專利維權的“第一槍”。
所以,如何更好的挖掘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半導體技術上的積累,加快轉化,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實現自主可控發展的關鍵一環。
三是半導體產業鏈企業專利實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企業,與國外巨頭和國外產業鏈企業相比,在專利實力上還存在顯著不足等問題。
中芯國際在“專利百強榜”中一家獨大,但放眼全球,中芯國際還依然處于追趕者的角色。同樣以2020年美國專利授權量為例,臺積電較上一年增長22%,排在第六位,而中芯國際較上一年則減少了18%,排名跌落44位到226位。
不光在設備&制造存在差距,其他入榜的存儲器或芯片設計類企業,如長江存儲、長鑫存儲、兆易創新、龍芯、兆芯,與同行業的美光、三星、海力士、Intel也存在著巨大的“專利鴻溝”。
這些都是中國半導體行業未來面對的關鍵問題。

從此次入選單位的地區分布來看,長三角依然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專利最活躍的區域,共有36家企業和7家高校科研機構入榜,其中上海入選企業最多(23家),蘇州、南京、無錫杭州等十地有16家企業入選。
粵港澳大灣區有17家企業,2家高校科研機構,其中有15家企業來自深圳。
京津冀則聚集了12家企業和6家高校科研機構,幾乎全部來自于北京。
武漢、西安、合肥、成都等全國其他地區也都有代表型企業上榜。
集微咨詢在此次“專利百強榜”的評選標準上,結合中國半導體產業亟待在核心技術上突破的要求,首次采用了半導體關鍵技術(Semi Core)、全球專利組合(Global Portfolio)、競爭性專利組合(Competitive Portfolio)、有效指標(Effective Index)和質量指標(Quality Index)五個不同維度評價指標進行評選。既注重對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專利數量和質量的評價,又突出了中國半導體行業專利在全球競爭中的位置和作用。
“Semi Core”指標:該指標聚焦半導體芯片、存儲器、設備&制造等多個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著力突破的技術領域,以期更好地挖掘出中國在這些領域真正的創新和專利實力。例如,一家半導體企業,如果專利申請中有非半導體相關專利,則不相關專利會被排除在外。這就為很多中小型半導體企業以及真正在攻關核心技術突破的企業有了進入榜單的機會。
“Global Portfolio”指標:該指標會在Semi Core的基礎上,分析候選單位全球專利組合的情況。例如全球專利或中國專利數量,或非Semi Core專利與Semi Core專利之間的關聯性等。
“Competitive Portfolio”指標:該指標主要對半導體行業的領導者及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分析,從專利的競爭屬性看入選企業專利的國際競爭力。例如,在美專利申請量分布等。
“Effective Index”指標:該指標主要對入選企業專利的有效性進行統計分析,從專利的法律狀態看入選企業專利的現存狀態。
“Quality Index”指標:該指標主要對入選企業專利的質量進行統計分析。例如對于半導體行業長周期的特點,統計發明專利會較其他類型的專利價值更高等等。
在本次“中國半導體行業專利百強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布了多個子榜單:
中國半導體行業專利百強榜-IC設計Top 20

中國半導體行業專利百強榜-設備&制造Top 20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