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新的一年,中國電池新能源行業六大趨勢已現端倪: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持續升溫,動力電池迎來新一輪擴產周期,全產業鏈訂單出現新一輪爆發期,礦產資源新一輪爭奪戰開啟,細分市場迎來快速擴容期,電池新能源市場更加熱鬧。
2021年,電池新能源行業新賽道、新生態、新勢力開啟,“牛”轉乾坤可期。
綜合國內外、行業內外整體環境和趨勢,新的一年,中國電池新能源行業六大趨勢已現端倪: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持續升溫,動力電池迎來新一輪擴產周期,全產業鏈訂單出現新一輪爆發期,礦產資源新一輪爭奪戰開啟,細分市場迎來快速擴容期,電池新能源市場更加熱鬧。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持續升溫:預期180萬輛 沖刺200萬輛
2月19日,企查查發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23.2萬家,2020年全年新注冊企業7.86萬家,同比增長70.8%。另據企查查1月底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1月,我國共有動力電池相關企業1.8萬家,2020年全年新注冊企業5253家,同比增長66.1%。(以上數據存在一定“水分”,經營范圍包含電池、新能源等關鍵詞不代表有技術、有產品、有營業性收入,僅供參考。)
在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方面,中汽協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增速較上年實現了由負轉正。今年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高起步,刷新單月銷量歷史紀錄:產銷分別完成19.4萬輛和17.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85.8%和238.5%。
在動力電池出貨量方面,研究機構EVTank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出貨量達到294.5GWh,其中,中國市場為158.5GWh。得益于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超預期增長,全球汽車用動力電池出貨量同比增長26.4%,達到158.2GWh,中國市場汽車用動力電池出貨量為84.5GWh。
在政策層面,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多部委發布了多項政策文件,旨在不斷完善汽車消費政策,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加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推廣力度。地方政府積極出臺并實施各項汽車促消費政策,如優化汽車限購政策,加大公共交通領域置換新能源汽車工作力度,實施新車消費補貼、老舊汽車淘汰補貼、“以舊換新”補貼,完善新能源汽車消費環境政策等。
在企業層面,國內多家車企已公布2021年銷量目標,對新能源車市場銷量預期樂觀,且將有更多高品質、長續航電動車型推出。外資、合資品牌也在加速國產電動車型落地。
綜上預測,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預計將突破180萬輛,樂觀預計甚至有望沖刺200萬輛。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成長期。
動力電池迎來新一輪擴產周期:品質提升 價格下行
在新能源汽車產銷持續升溫預期下,動力電池迎來新一輪擴產周期。電池網綜合相關機構統計數據以及企業官宣的信息發現,寧德時代目前電池總規劃產能超過360GWh,比亞迪目前已投產及規劃中的刀片電池產能合計達到75GWh,中航鋰電2021年量產、在建及新建產能突破100GWh,韓國LG化學2023年產能規劃達260GWh,SKI 2025年產能規劃達100GWh,國軒高科計劃在2025年產能規模達到100GWh,蜂巢能源2025年總產能規劃提升至200GWh……
1月16日,寧德時代創始人、董事長曾毓群表示,未來5年,鋰產業市場將迎來井噴期,快速進入TWh時代。
目前,“2025年全球鋰電池行業預計將進入TWh時代”這一觀點已廣受業內人士的認可。
動力電池產能擴張的同時,“品質提升,價格下行”也是大勢所趨。在“國產化”與“走出去”步伐雙雙提速的大背景下,頭部企業正引領全行業技術持續升級,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降低電池新能源相關產品制造成本。
政策層面也不斷釋放信號,鼓勵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2月1日,科技部高新司對“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氫能技術”、“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新能源汽車”等18個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
可以預見,以降低成本、迎合市場需求為目標的新一輪技術創新升級也將加速到來。
全產業鏈訂單出現新一輪爆發期:設備商率先受益 電池材料跟進
據電池網此前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電池新能源行業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道訂單已達42個,24家公布訂單金額總計約401.27億元。其中,鋰電池領域訂單16個,鋰電設備訂單15個,電池材料領域訂單11個。
今年元旦以來,特別是春節前后,電池新能源行業相關原材料“漲聲一片”,產業鏈企業不斷傳出“訂單飽和”、“訂單暴漲”、“停止接單”、“暫停報價”、“價格連漲”等消息,不少企業春節期間也保持較高開工率:1月初,青島國際院士港氫雄宣布獲3億元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意向訂單;1月25日,大族激光透露,收到寧德時代及其控股子公司中標通知,中標金額累計11.94億元;1月26日,遠東股份宣布簽下小牛電動1.5億支18650三元鋰電芯采購訂單;2月3日,欣旺達公告,其全資子公司欣旺達電動汽車被選定為東風柳汽磷酸鐵鋰菱智CM5EV電池包供應商;遠東股份也2月2日宣布1月鋰電銅箔中標、簽約千萬元以上合同訂單3955萬元;2月22日,華自科技公告稱,公司中標寧德時代4.99億鋰電設備訂單……
不難發現,新能源汽車新車型的大量推出,以及頭部企業掀起的新一輪產能擴張,也帶動全產業鏈訂單出現新一輪爆發期,鋰電設備廠商率先受益,部分企業甚至由一家“靠譜”的大客戶撐起了大部分營收。
此外,電池材料領域也受益明顯。鈷鹽、電池級硫酸鎳、三元材料及前驅體、碳酸鋰、氫氧化鋰、六氟磷酸鋰、電解液、磷酸鐵鋰、銅箔等材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供應緊張與價格上漲。
礦產資源新一輪爭奪戰開啟:需求擴容 價格回升
緊隨動力電池企業擴產步伐,材料端企業擴產明顯,市場有效需求成為有力支撐,礦產資源熱度回升。
今年以來,鈷、鋰、銅、鎳等有色金屬資源股頻獲機構調研?紤]到新能源汽車等下游需求市場回暖勢頭較為強勁,鈷、鋰等資源需求相對利好,但礦產資源供應收緊,鈷、鋰價格走高趨勢較強。贛鋒鋰業等多家上市公司表示,今年產品訂單飽滿,預計全年鋰鹽產品都將處于供應偏緊的狀態。受國際供應影響,多家機構也預計,鈷、鋰、鎳、銅等資源短缺在今年是大概率事件。
礦產資源新一輪爭奪戰開啟,今年開年,已有多家企業在行動:1月12日,天華超凈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宜鋰業與巴西AMG礦業公司簽署了鋰輝石精礦擴產及5年獨家合作協議;1月18日,蜂巢能源與華友鈷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提升供應鏈競爭力;1月26日,億緯鋰能發布公告稱,公司攜控股股東18億元參與華友鈷業定增,開拓上游產業鏈布局;1月27日,格爾木比亞迪鋰電材料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含礦產資源開采等……
車企及電池企業在價格方面擁有較強的話語權,其通過戰略合作、投資入股等方式提前鎖定鈷、鋰資源,主要是為了保障原材料供應的穩定性,以及進一步增強經營話語權。隨著車企電動化的加速推進以及動力電池企業大手筆產能擴張,礦產資源新一輪爭奪戰,將出現更多車企及電池企業的身影。
鋰電細分市場迎快速擴容期:小動力發力 儲能升溫
EVTank在《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中提到,由于電動兩輪車、電動工具、無線吸塵器、便攜式儲能電源等產品的超預期增長,導致部分小型鋰離子電池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尤其是隨著包括碳酸鋰、銅箔、電解液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部分小型鋰離子電池開始主動上調價格,以應對原料價格上漲和產能供不應求的局面。從2020年的數據來看,EVTank統計的中國市場小型鋰離子電池出貨量達到59.8GWh,同比增長28.6%,增速高于中國汽車用動力電池出貨量的增速。
2020年包括電動二輪車、電動工具和電動吸塵器在內的小動力電池市場增長明顯,2021年以及接下來的幾年,這一趨勢有望得到延續。中高倍率的優質小型鋰電池產品仍將得到更多應用市場場景的青睞。
此外,該白皮書還提到,2020年全球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為28.5GWh,同比增長35.8%。
當下,全球新增儲能裝機量中鋰電池儲能占比不斷提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增電化學儲能市場,在全球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出貨量中占據半壁江山:2020年,中國包括通信基站儲能、家庭儲能、電力系統儲能在內的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為14.2GWh,同比增長65.1%,遠高于全球增速。
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2020年10月份在ABEC 2020論壇上表示,儲能產業正處于產業化初期,產業鏈個環節均存在投資機會。吳輝建議重點關注海外儲能市場、光伏平價之后的發電側儲能項目、家庭儲能市場、新基建帶來的5G及數據中心UPS的儲能機會以及電動船舶、軌道交通、軍事領域的儲能機會;重點關注綜合能源解決方案提供等模式和新型儲能技術。
電池新能源市場更加熱鬧:巨頭領跑投資 外資重金加持
鋰電池細分市場迎快速擴容期的同時,電池新能源市場也更加熱鬧,新一輪投資小高峰也將到來。本輪的投資熱潮,預計將呈現以下趨勢:巨頭領跑投資,外資重金加持。
作為技術密集、資本密集投入產業,電池新能源產業一直是吸金“大戶”。
1月初,企查查發布的數據顯示,近十年新能源汽車品牌投融資事件共897起,披露投融資金額3841.1億元。從融資事件數和披露的金額來看,2020年新能源汽車品牌融資事件數比去年下降了18.3%,但披露的融資金額同比大漲159.4%,達到1292.1億元,近十年來首次突破千億。
今年以來,除了電池新能源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以及新勢力的大手筆投資擴產、并購入股、融資“補血”以外,資本巨頭、互聯網巨頭也不斷重倉新能源賽道:繼去年斥資百億參與寧德時代定增之后,2月18日,高瓴資本斥資2億美元認購比亞迪的最新一輪港股定增;2月19日,繼百度、蘋果、華為、鴻海集團之后,小米也被爆將造車。雖然在最新的公告中,小米回應稱其電動汽車制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但小米造車的呼聲依舊較高。
此外,外資在港股和A股市場對新能源車相關個股重金加持,且外資在華電池新能源領域布局也在加速,跨國車企入股國內電池企業的案例不斷增多,產業鏈頭部企業股價紛紛創歷史新高。
結語:新賽道開啟更需行穩致遠
電池新能源行業處于景氣向上階段,新賽道開啟,政策正從主導走向引導,產品正從制造走向智造,技術正從困頓走向覺醒,產能正從遲鈍走向敏銳,市場正從分散走向共融,產業正從獨大走向并進,資本正從狂熱走向理性。
我們認為,這一輪的爆發有別于上一個十年的市場打基礎,這一輪是在全球減碳、碳中和、疫情抑制產業鏈等大背景下的內外循環、市場基礎量增大的結構性增長,礦產資源和市場的爭奪戰將成為今后市場競爭的常態,得資源者得天下,得市場者得天下,得生態者得天下。
可以預見,2021年,電池新能源行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與此同時,行業泡沫、應收賬款高企、原材料短缺問題、電池回收困局、充電樁等基礎設備配套完善、消費者信任危機等問題依然存在,電池新能源行業潛力與隱憂并存,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我們需行穩致遠。新的一年,志同道合、同頻共振,新能源之路必將更加值得、更加美好!
(作者:于清教,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茜茜)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