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1、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ISI)勾勒固態電池商業化路線圖
5月17日,來自eeNews消息,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ISI)為固態電池制定了路線圖,從材料,組件、電池到應用層面等廣泛范圍。其中,對現有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批判性評估,并將固態電池在未來10年內的發展潛力與現有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潛力進行了比較。路線圖顯示:固態電池潛力巨大,但必須在未來五年內證明其可商業化性。
2、贛鋒鋰業:預計2GWH第一代固態電池產能將在今年逐步釋放
5月16日,贛鋒鋰業披露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公告,預計規劃的2GWh第一代固態電池產能在今年逐步釋放。
據悉,贛鋒鋰電研發第一代固態電池已經交付主機廠,其中東風E70電動汽車搭載的贛鋒鋰電第一代固態電池已經下線。據了解,該款電池能量密度與目前主流三元電池類似,能量密度約為260Wh/kg,循環壽命已滿足目前乘用車使用需求。
3、IMEC子公司融資1000萬歐元推進固態電池商業化
5月16日,為推進固態電池商業化,從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新分拆出來的公司Solithor表示,它已從IMEC牽頭的種子輪融資中獲得1000萬歐元的投資。該公司將利用這筆資金開發固態鋰電池技術的制造和商業化。
據eeNews報道,Solithor由創立一系列電池公司的企業家Huw Hampson Jones與IMEC的FannyBardé博士于2021成立,自2022年初開始全面運營,旨在與IMEC一起建立一家制造廠。
IMEC在固態電池技術方面已經研究了10年,并開發了能夠實現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組裝線更兼容的組裝工藝的組件。
4、日本特殊陶業推動全固態電池事業化,并同步供應粉狀電解質
日本特殊陶業積極發展全固態電池技術,并計劃同步展開電池事業與材料事業的拓展。日本特殊陶業應用長年累積的陶瓷技術,致力于氧化物系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另在材料事業方面,將以供應粉末狀固體電解質為主,且目前已有來自海內外電池制造商或新創企業的商務洽詢。

(圖片來源:企業官網)
開發制品的容量為0.5~10 Wh,尺寸則是30~110mm,由于采用了鋰鑭鋯氧氧化物(Li7La3Zr2O12;LLZ)做為固體電解質,體積能量密度達到了300 Wh/L,是氧化物系固態電池中最高水準的容量尺寸。此外,相對于鋰離子電池的使用溫度上限為60℃,新開發品可在–30~105℃的寬廣溫度范圍進行使用。
5、浦項投資固態電池企業輝能科技
據外媒報道,浦項控股(POSCO Holdings)已決定與固態電池制造商輝能科技(Prologium)達成合作,研發新一代電池所使用的核心材料。
浦項于5月12日簽署了一項協議,對輝能科技進行投資,雙方將共同開發陰極材料、硅陰極材料、固態電池的固體電解質,并建立一個全球供應系統。浦項正在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開發可用于固態電池的高容量陽極材料和硅陽極材料。今年年初,該公司還成立了POSCO JK SOLID SOLUTION,來提升其開發下一代電池材料的能力。
6、日產汽車加速開發全固態電池,單電池等級實現3倍充電性能
日產汽車日前發表聲明,針對電動車用全固態電池的開發,與液體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相比,單電池等級的開發品達成了約3倍的急速充電性能,且在常溫25℃之下亦能維持良好的充放電。
日產汽車同時也公開了設置于旗下綜合研究所的全固態電池試生產設備,并將就下一個開發階段–試作產線的試量產,展開材料、設計、制程等的規劃評估。
此外,為了在2028年推出搭載自主開發之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日產汽車計劃至2026年將投入1,400億日圓,并于2024年前完成橫濱工廠的試作產線建設,借此確立量產技術。日產汽車也預計在2028年達到全固態電池充電時間比既有電池減少1/3,能量密度提高2倍,且成本為75美元/kWh的目標,未來更將進一步降低至65美元/1kWh。
7、日本Canon Optron加速推動全固態LiB電解質的事業化
Canon Optron積極推動全固態鋰離子電池(LiB)用氧化物系固體電解質的事業化,目前已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共同完成基礎技術的確立與制品化相關的性能確認,預計在2022年度內建置生產設備,并于2023年度展開早期量產計劃。
Canon Optron的氧化物系固體電解質具有以600~700℃進行燒結的特征,借此可望帶來輸出功率提升、制程省、能源化等優點。預期可適用于穿戴式裝置用小型電池用途,未來則將進一步擴大發展至車載用大型電池等應用。
8、煙臺造首臺固態電池轎跑樣車下線
日前,一輛滿身涂裝、搭載固態電池系統的純電動轎車樣車在一汽吉林·山東寶雅汽車完成調試,成功下線。該車是“煙臺造”首臺搭載高能量密度固態電池轎跑樣車,也是煙臺開發區汽車產業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圖片來源:煙臺開發區發布)
2021年底,一汽吉林·山東寶雅汽車啟動固態電池及搭載匹配技術、整車控制及固態電池管理系統技術自主開發研究工作。經過半年創新,實現了FB77車型的升級和拓展。其中高安全和高能量的固態電池、輪轂電機、智能域控制器、VCU、智能前大燈及尾燈等一系列技術和工藝取得新突破。
參考來源:
eeNews、智通財經、福布斯中國、阿格斯金屬ArgusMetals公眾號、化學工業日報、材料世界網、蓋世汽車新能源、煙臺開發區發布、大眾日報等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青黎)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