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金屬礦工業發揮“后發優勢”
---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發展須引起足夠重視
 
我國是世界上非金屬礦資源總量豐富、礦種齊全的國家之一。改革開放后,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1993年我國非金屬礦產值超過金屬礦產值。非金屬礦產與金屬礦產、燃料礦產并列為三大礦產資源,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由于非金屬礦品種繁多、產業分散,不像鋼鐵、煤炭、石油那樣規模龐大、引人注目,我國非金屬礦工業一直“悄然成長”,尚未得到應有的關心和重視。業界呼吁,非金屬礦工業的健康發展須引起足夠重視,以盡顯“后發優勢”。
應用領域不斷拓寬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的非金屬礦工業迅速發展。數據顯示,在20世紀后30年,全球非金屬礦總產值已經超過1500億美元,每10年的增長率都在50%以上,大大超過同期金屬礦產、燃料礦產12%的增長速度。
非金屬礦產品是國民經濟各個工業部門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原材料。隨著科技進步,非金屬礦憑借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決定了其對節能、環保和高效產品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在機械、建材等傳統行業被使用,而且在微電子行業、材料科學、國防科技等高科技領域日益受到重視,發展前景寬廣。合理開發和利用非金屬礦資源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非金屬礦品種還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甚至關乎國家安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一些非金屬礦品種還建立了戰略儲備。據了解,美國把工業金剛石、螢石、石墨、藍晶族礦物、片狀云母、滑石和葉臘石等礦物列為戰略性礦產儲備品種。其中,葉臘石、藍晶族礦物是重要的耐火材料和冶金材料,工業金剛石是磨料,云母是電絕緣材料,滑石是橡膠和造紙的重要原料,它們都是冶金、電工、汽車等重要工業部門發展的基礎原材料,螢石和石墨更是直接與國防科技相關聯,一旦短缺將危及國家安全。
行業尚須深度探索
近些年來,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發展較快,但整體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尚不夠合理,以原礦開采和粗加工為主;技術裝備相對落后,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自主創新能力差。同時,還面臨著礦產開發缺乏科學指導和依法監督、資源破壞嚴重和環保問題突出等共性問題。
據統計,2005年我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額為35.5億美元,以原礦產品和粗加工產品為主。因此,我國雖為非金屬礦產品出口大國,但仍非強國,一些優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價格話語權。
以我國優勢非金屬礦產品石墨為例,不論是我國的資源儲量,還是產量和出口量均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優勢地位,一直是國際石墨市場重要的生產者和供應者。但是科技含量高的石墨產品,仍由日本、德國、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憑借科技優勢主導。
再看我國另一個優勢品種螢石,1994年我國開始對螢石實行出口配額有償招標,嚴格控制出口總量。但是,與此同時氫氟酸出口數量卻大幅增長,特別是2002年以來,氫氟酸出口量年均增幅達到55%。業內人士指出,這是螢石資源正在變相“流出”,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氫氟酸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局面,企業生產氫氟酸的利潤率甚至低于銷售螢石原礦的利潤率。
我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不可將目光盯在眼前利益上,以初級加工產品為目標,否則我們將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非金屬礦資源保有總量相對豐富,但大型優質礦藏少,人均資源占有量還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隨著產量不斷提高,亂采亂挖、儲量銳減的現象日益突出,特別是一些優勢礦產資源正在“縮水”。
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今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提高資源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未雨綢繆。
資深專家、政府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以及企業代表提出了諸多促進非金屬礦工業健康發展的建議:對非金屬礦資源進行新一輪的潛力評估,對資源科學規劃;采取必要措施保證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努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的粗放型經營方式,走“節約資源型”發展道路。
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對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快規模化、產業化步伐。不斷拓展非金屬礦產的應用領域,尤其要加強對非金屬礦礦物特性的基礎研究,開發、設計生產新型功能材料、結構材料等。
要充分發揮優勢礦產資源的作用。控制開采總量和出口數量,在國際市場上增強我國優勢礦產資源的價格話語權,真正把“資源優勢”發揮為“經濟優勢”。
隨著礦業市場全球化的發展,我國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實施全球資源戰略,拓寬利用礦產資源渠道,保障礦產資源供給。
---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發展須引起足夠重視
我國是世界上非金屬礦資源總量豐富、礦種齊全的國家之一。改革開放后,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1993年我國非金屬礦產值超過金屬礦產值。非金屬礦產與金屬礦產、燃料礦產并列為三大礦產資源,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由于非金屬礦品種繁多、產業分散,不像鋼鐵、煤炭、石油那樣規模龐大、引人注目,我國非金屬礦工業一直“悄然成長”,尚未得到應有的關心和重視。業界呼吁,非金屬礦工業的健康發展須引起足夠重視,以盡顯“后發優勢”。
應用領域不斷拓寬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的非金屬礦工業迅速發展。數據顯示,在20世紀后30年,全球非金屬礦總產值已經超過1500億美元,每10年的增長率都在50%以上,大大超過同期金屬礦產、燃料礦產12%的增長速度。
非金屬礦產品是國民經濟各個工業部門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原材料。隨著科技進步,非金屬礦憑借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決定了其對節能、環保和高效產品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在機械、建材等傳統行業被使用,而且在微電子行業、材料科學、國防科技等高科技領域日益受到重視,發展前景寬廣。合理開發和利用非金屬礦資源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非金屬礦品種還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甚至關乎國家安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一些非金屬礦品種還建立了戰略儲備。據了解,美國把工業金剛石、螢石、石墨、藍晶族礦物、片狀云母、滑石和葉臘石等礦物列為戰略性礦產儲備品種。其中,葉臘石、藍晶族礦物是重要的耐火材料和冶金材料,工業金剛石是磨料,云母是電絕緣材料,滑石是橡膠和造紙的重要原料,它們都是冶金、電工、汽車等重要工業部門發展的基礎原材料,螢石和石墨更是直接與國防科技相關聯,一旦短缺將危及國家安全。
行業尚須深度探索
近些年來,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發展較快,但整體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尚不夠合理,以原礦開采和粗加工為主;技術裝備相對落后,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自主創新能力差。同時,還面臨著礦產開發缺乏科學指導和依法監督、資源破壞嚴重和環保問題突出等共性問題。
據統計,2005年我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額為35.5億美元,以原礦產品和粗加工產品為主。因此,我國雖為非金屬礦產品出口大國,但仍非強國,一些優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價格話語權。
以我國優勢非金屬礦產品石墨為例,不論是我國的資源儲量,還是產量和出口量均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優勢地位,一直是國際石墨市場重要的生產者和供應者。但是科技含量高的石墨產品,仍由日本、德國、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憑借科技優勢主導。
再看我國另一個優勢品種螢石,1994年我國開始對螢石實行出口配額有償招標,嚴格控制出口總量。但是,與此同時氫氟酸出口數量卻大幅增長,特別是2002年以來,氫氟酸出口量年均增幅達到55%。業內人士指出,這是螢石資源正在變相“流出”,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氫氟酸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局面,企業生產氫氟酸的利潤率甚至低于銷售螢石原礦的利潤率。
我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不可將目光盯在眼前利益上,以初級加工產品為目標,否則我們將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非金屬礦資源保有總量相對豐富,但大型優質礦藏少,人均資源占有量還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隨著產量不斷提高,亂采亂挖、儲量銳減的現象日益突出,特別是一些優勢礦產資源正在“縮水”。
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今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提高資源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我國非金屬礦工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未雨綢繆。
資深專家、政府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以及企業代表提出了諸多促進非金屬礦工業健康發展的建議:對非金屬礦資源進行新一輪的潛力評估,對資源科學規劃;采取必要措施保證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努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的粗放型經營方式,走“節約資源型”發展道路。
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對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快規模化、產業化步伐。不斷拓展非金屬礦產的應用領域,尤其要加強對非金屬礦礦物特性的基礎研究,開發、設計生產新型功能材料、結構材料等。
要充分發揮優勢礦產資源的作用。控制開采總量和出口數量,在國際市場上增強我國優勢礦產資源的價格話語權,真正把“資源優勢”發揮為“經濟優勢”。
隨著礦業市場全球化的發展,我國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實施全球資源戰略,拓寬利用礦產資源渠道,保障礦產資源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