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人形機器人作為前沿科技領域的重要方向,對結構重量、力學性能與運動靈活性有著嚴苛要求。傳統金屬材料雖在強度上具備優勢,但較高的密度易導致機器人整體重量過大,制約其動態性能與續航能力。復合材料憑借高比強度、高比剛度及可設計性強等特點,成為突破這一瓶頸的關鍵,尤其在輕量化設計與結構優化領域展現出顯著應用價值。
復合材料:輕量化與高性能的核心載體
實現人形機器人輕量化,核心在于在保證力學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結構重量,材料的比強度(強度/密度)與比模量(模量/密度)是關鍵指標。
常用于人形機器人的復合材料與傳統材料性能比較 來源:《復合材料在人形機器人中的應用進展與趨勢》(熊健等)
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如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GFRP)、碳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CFRP)和芳綸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AFRP)等,具有高比強度和高比剛度,是典型的輕量化材料。采用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替代鋁合金的結構設計,一般可以實現30%以上的結構減重。例如,Lee等用碳纖維環氧復合材料制造人形機器人前臂與傳動軸,相比鋼材減重9-15公斤,大幅提升了機器人動態響應速度;Elasswad等通過3D打印技術,將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表皮與尼龍芯層結合,開發出HYDROID機器人的柔性腳,不僅減重70%(質量僅0.265kg),彎曲強度還提升3倍。
HYDROID機器人的柔性腳設計尺寸 來源:Elasswad.Development of a new deformable flexible active foot for hydroïd robot using 3D printing of composite
目前,波士頓動力Atlas、本田ASIMO、宇樹科技Walker等主流人形機器人,均已在外殼、骨架或承重結構中規模化應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其整機重量較全金屬設計降低15%-25%,運動靈活性與耐久性顯著提升,可適應復雜地形行走、肢體協同作業等多樣化場景。
特種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則在中高端場景中展現出替代金屬的潛力。PEEK兼具耐高溫、耐磨、自潤滑與耐腐蝕性,其復合材料進一步強化了力學性能。特斯拉Optimus Gen-2機器人通過采用碳纖維增強PEEK復合材料,實現減重10公斤,行走速度提升30%;由PEEK制造的齒輪、軸承與骨骼部件,既能滿足結構承重需求,又能減少運動摩擦損耗,適配機器人長期高頻運行。

PEEK材料可應用部位 來源:特斯拉,民生證券研究院
結構優化:進一步釋放輕量化潛力
除材料創新外,結構優化設計是實現輕量化的另一核心路徑,通過算法模擬結構受力分布,優化材料空間布局。Albers等針對ARMAR III機器人胸腔支撐結構,提出“基礎拓撲優化+動態耦合效應拓撲優化”的雙階段方法,基于復合材料設計出重量僅2.7公斤的高剛度結構,較傳統金屬結構減重40%;Junk等將拓撲優化與增材制造結合,應用于人形機器人骨盆模塊,在提升結構剛度的同時實現46%的減重,有效降低了機器人下半身運動負荷。
胸腔支撐結構優化 來源:Albers.Methods for Lightweight Design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in Humanoid Robots
總結與展望
復合材料已成為推動人形機器人輕量化與高性能化的核心材料,其應用覆蓋從外殼、骨架到傳動部件、驅動組件的全結構體系。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憑借高比強度特性實現大幅減重,PEEK等特種工程塑料拓展了中高端場景應用,而拓撲優化與集成化設計則進一步釋放了材料潛力,使機器人在減重的同時,動態性能、耐久性與功能適配性均得到提升。
未來,隨著復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術(如高效3D打印、自動化成型)的突破,以及多材料協同設計(如復合材料與金屬、彈性體的混合結構)的發展,人形機器人有望實現“更輕重量、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突破,為其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家庭等實際應用場景奠定基礎。
參考來源:
熊健.復合材料在人形機器人中的應用進展與趨勢
Albers.Methods for Lightweight Design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in Humanoid Robots
Elasswad.Development of a new deformable flexible active foot for hydroïd robot using 3D printing of composite
東吳證券《人形機器人輕量化:產業化前夕的進修課,應用為重——人形機器人深度研究系列九》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月明)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