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10月28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明確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傳統產業是當前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增加值在制造業中占比80%左右。一方面,《建議》提出: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筑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滾動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增強質量技術基礎能力,強化標準引領、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強品牌建設。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重點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
這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和民生紅利。
而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日益深入,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引發產業發展模式、企業形態等出現深刻變革。《建議》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一體推進創新設施建設、技術研究開發、產品迭代升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完善產業生態,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探索多元技術路線、典型應用場景、可行商業模式、市場監管規則,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新監管方式,發展創業投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培育獨角獸企業。
新興產業加速“領跑”,將催生出數個萬億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未來產業加力“生根”,未來10年新增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為我國經濟大盤、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也離不開深化改革。此外,《建議》還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采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突出國家戰略需求,部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優化有利于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的環境,產出更多標志性原創成果。
信息來源:新華社、21世紀經濟報道、央廣網、經濟參考報等。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黑金)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