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市八洲通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白金會員
已認證

東莞市八洲通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白金會員
已認證
石墨烯作為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二維納米材料,因其非凡的力學、電學和熱學性能而備受矚目。然而,石墨烯在實際應用中面臨著一個重大挑戰——團聚現象。本文系統分析了石墨烯團聚的內在機理和外部影響因素,并從物理分散、化學改性、工藝優化等多個角度詳細闡述了當前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本文還探討了不同分散方法的優缺點及適用場景,并對未來石墨烯分散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展望。通過深入理解團聚機制和掌握分散技術,可以充分發揮石墨烯的優異性能,推動其在復合材料、能源存儲、電子器件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一、石墨烯團聚的機理分析
石墨烯團聚是指石墨烯片層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力聚集堆疊的現象,這一過程會導致石墨烯有效比表面積大幅下降,性能顯著劣化。團聚現象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質上源于石墨烯的固有物理化學特性及其與環境介質的相互作用。
1、表面能及范德華力:石墨烯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理論值約2600 m2/g),這使得其表面能極高,處于熱力學不穩定狀態。從能量角度而言,石墨烯片層傾向于通過相互聚集來降低表面能,從而達到更穩定的狀態。石墨烯片層間存在強大的范德華力,這種力雖然單個作用較弱,但由于石墨烯片層中大π鍵的廣泛存在,其累加效應極為顯著。研究表明,石墨烯層間的范德華相互作用能高達~2 eV/nm2,這種強大的吸引力如同"微觀世界的小手",不斷將相鄰片層拉攏在一起,形成緊密的堆疊結構。特別是在高濃度或溶液環境中,這種作用會導致石墨烯迅速團聚并沉淀,難以長期保持單層分散狀態。
2、π-π共軛相互作用:石墨烯的碳原子采取sp2雜化形成蜂窩狀晶格,未雜化的p軌道電子形成離域大π鍵。當兩個石墨烯片層接近時,它們的π電子云會產生π-π堆積效應,這種相互作用隨著片層平行排列而急劇增強。分子動力學模擬顯示,在石墨烯團聚過程中,片層間夾角逐漸趨近0°或180°,最終形成近乎完美的平行排列。這種π-π共軛作用不僅強度高,而且具有方向性,使得一旦形成團聚就難以通過常規方法解聚。特別是在還原氧化石墨烯過程中,隨著含氧官能團的去除,sp2碳網絡重新形成,π-π共軛效應會顯著增強,導致不可逆團聚。
3、氫鍵及靜電作用:氧化石墨烯表面富含羥基、羧基和環氧基等含氧官能團,這些基團之間可以形成密集的氫鍵網絡。雖然單個氫鍵能量不高,但大量氫鍵的協同作用會顯著促進氧化石墨烯的團聚。另一方面,這些含氧基團在溶液中會發生電離,使氧化石墨烯表面帶負電,產生的靜電排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團聚。但這種平衡極為敏感,受pH值和離子強度影響很大。當溶液處于等電點或加入電解質時,表面電荷會被屏蔽,靜電排斥減弱,導致快速團聚。研究表明,當NaCl濃度從0.1 mol/L增加到0.5 mol/L時,石墨烯團聚簇的平均尺寸可增大50%。
4、環境因素影響:溫度對石墨烯團聚行為有顯著影響。低溫下,石墨烯片層熱運動減弱,分子間作用力相對增強,團聚趨勢明顯。模擬數據顯示,溫度從350K降至300K時,石墨烯團聚簇平均尺寸增加約30%。溶劑性質同樣關鍵,石墨烯在常見極性溶劑(如水、乙醇)中分散性差,而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特殊溶劑中分散性相對較好,這是因為溶劑分子與石墨烯間的相互作用能必須與剝離石墨烯所需的能量匹配。此外,濃度效應也不容忽視,高濃度下石墨烯片層碰撞幾率增加,更容易發生團聚。
表:影響石墨烯團聚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機制

理解石墨烯團聚的多因素機制,為開發有效的分散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采取組合策略來實現石墨烯的穩定分散。
二、常見分散方法
1、物理分散方法及應用
物理分散法是通過施加外力或利用物理場效應來克服石墨烯片層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石墨烯解團聚和分散的方法。這類方法的最大優勢在于不引入化學改性,能夠保持石墨烯的本征結構和性能,因此在要求保持石墨烯完整性質的場合尤為重要。
1.1超聲分散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物理分散技術之一,其核心在于利用超聲波產生的空化效應來分離石墨烯片層。當高強度超聲波在液體中傳播時,會產生周期性的高壓和低壓區域。在低壓階段,液體內部形成微小氣泡(空化核),而在高壓階段,這些氣泡急劇崩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產生局部高溫(約5000K)、高壓(約1000atm)和強烈的沖擊波。這種極端物理環境能夠提供足夠的能量來克服石墨烯層間的范德華力,實現片層的剝離和分散。研究表明,超聲處理的效果與功率、時間和溶劑選擇密切相關。Umar等通過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進行低功率長時間超聲處理(超過462小時),成功獲得了濃度達1.2 mg/mL的石墨烯分散液。而周明杰的研究則表明,超聲處理不僅能剝離石墨烯團聚體,還能促進碳納米管與石墨烯的均勻混合,這是因為超聲波瞬間釋放的壓力同時破壞了兩種材料間的相互作用力。但需注意的是,過度的超聲處理可能導致石墨烯片層斷裂,尺寸減小,甚至結構損傷,因此需要優化處理參數。
1.2機械剪切法:通過施加剪切力或撞擊力來分離石墨烯片層,常見技術包括球磨、高速攪拌和三輥碾壓等。濕法球磨是其中一種有效方法,吳樂華等以純凈石墨粉為原料,無水乙醇為溶劑,采用球磨配合超聲和離心等手段,成功獲得了少數層分散的石墨烯。球磨過程中,磨球與石墨顆粒之間的碰撞和剪切作用能夠有效剝離石墨烯,而溶劑的存在則有助于防止重新團聚。機械方法的優勢在于設備相對簡單,易于放大到工業化生產,但難點在于控制適當的機械力強度——過弱則分散效果不佳,過強則會導致石墨烯結構破壞。此外,機械方法獲得的分散液通常穩定性較差,需要與其他穩定化方法結合使用。
1.3微波輻射法:新興的物理分散技術,利用微波電磁場的高頻振蕩產生均勻體相加熱,克服石墨烯片層間的相互作用。Janowska等采用氨水作為溶劑,對膨脹石墨進行微波輻射處理,成功制備了單層、雙層和少數層(少于十層)的石墨烯分散液。微波加熱的特殊性在于其能夠使溶劑分子(如氨水)部分氣化,產生的內部氣壓對分離石墨烯片層具有獨特效果。透射電鏡觀察證實,這種方法獲得的石墨烯能夠在氨水中穩定分散,且結構完整性保持良好。微波法的優勢在于加熱快速均勻、能量效率高,但溶劑選擇至關重要,需要具有適當介電損耗因數的溶劑來有效吸收微波能量。
1.4脈沖磁場攪拌:針對導電性良好的石墨烯懸浮液,脈沖磁場技術展現出獨特優勢。當施加高強度脈沖磁場(10-20特斯拉)時,石墨烯中感應的渦流與磁場相互作用產生洛倫茲力,這種力能夠有效"攪拌"和分離石墨烯片層。這種非接觸式的分散方法避免了機械剪切可能帶來的結構損傷,特別適合與后續的復合材料制備工藝集成。德國西格里集團采用極端物理方法,使用10000℃的等離子體炬瞬間處理石墨烯團聚體,使石墨烯在鎂合金中的分散率提高到85%,盡管這種方法會導致成本增加約20%。
1.5其他物理技術:包括高壓均質、超臨界流體剝離和冷凍干燥再分散等方法。高壓均質技術利用極高的壓力(可達2000 bar)迫使石墨烯懸浮液通過微小通道,產生強烈的剪切力和空穴效應,實現片層剝離。超臨界流體(如超臨界CO?)則利用其特殊的物理性質,滲透到石墨烯層間并迅速膨脹,產生剝離作用。冷凍干燥法先將氧化石墨烯溶液快速冷凍,然后在真空條件下升華溶劑,獲得蓬松的氧化石墨烯泡沫,這種材料很容易通過溫和超聲重新分散在各種溶劑中。
表:主要物理分散方法的比較
物理分散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需要與其他化學方法結合使用,以同時實現石墨烯的初始分散和長期穩定。此外,物理方法的參數優化需要根據具體應用場景和石墨烯類型進行系統研究,以達到最佳的分散效果與結構完整性的平衡。

相關文章
更多
技術文章
2025-05-17技術文章
2025-02-11技術文章
2024-12-26技術文章
2024-11-26
虛擬號將在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