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中原 得天下之利———中國(鶴壁)中原陶瓷生產基地考察側記
“殷治冶煉、煤始東漢;盛唐元明,陶藝精湛”河南省鶴壁市陶瓷業源遠流長。鶴壁燒瓷興于唐代,鼎盛于北宋,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鶴壁古瓷窯遺址為國內考古迄今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瓷窯遺址,在陶瓷的發展史上,鶴壁有著輝煌的歷程。
鶴壁位于河南省北部,轄兩縣三區,總面積2182平方公里。商朝曾定都于此,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封神榜在此演義。做為河南省省轄市投資環境評價“政府部門管理效率”名列全省第一的市區,鶴壁發展陶瓷產業不論是在原料、能源,還是在交通、市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近年來,鶴壁堅定不移的把招商引資和大項目建設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為更好的發展陶瓷產業,鶴壁市特規劃了石林陶瓷工業集中區,主動承接陶瓷產業轉移,大力引進和培養陶瓷產業,以領銜中原的態勢和放眼全國的胸懷,致力于打造中原最大陶瓷生產基地。
戰略要地 得者暢行天下
“要致富,先通路”這是改革開放時代盛行的一句話,其主要強調的是交通的重要性。如今,交通不僅僅的簡單的運輸需要,它涉及到更加宏觀的區位問題,包括交通、市場等等。
鶴壁交通十分便捷。京珠高速、107國道、鶴濮高速、鶴晉高速,已構建豫北高速公路十字交通樞紐;京廣鐵路穿城而過,鐵路集裝箱已與海運集裝箱實現一體化,無需換箱即可上船出海;鶴壁市距鄭州國際機場130公里,距天津港口500公里,距青島港550公里,產品銷售可直通海外市場。
鶴壁市地處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晉冀魯豫四省十三市經濟協作區的中心,具有廣闊的市場輻射力。距中西部最大物流中心和建材批發市場鄭州130公里;50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鄭州、濟南、石家莊、太原、天津、北京、西安、武漢等省會和直轄城市,還有新鄉、安陽、洛陽、開封、邢臺、邯鄲、菏澤、晉城、徐州等一大批中型城市,總人口超過4億人,有著強大的市場需求量。隨著國家對中原崛起政策的支持,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建材需求量日益增多,巨大的中原市場正在形成。
資源豐富 夯實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對陶瓷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鶴壁礦產資源豐富,鶴壁及周邊陶瓷原料能滿足生產需要,適合生產各種高、中、低檔陶瓷產品。
鶴壁市及周邊石英砂巖、鈉長石、鉀長石、瓷土、黑干、灰干等十余種陶瓷原料儲量豐富,在鶴壁陶瓷工業園50公里范圍內都能找到。已發現礦產資源33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探明儲量17億噸,保有儲量11億噸,為低灰、高熱量優質動力煤,燃燒值平均在6000大卡以上;瓦斯164億立方米;水泥灰巖儲量50億噸;白云巖儲量10億噸以上;水資源總量23.5億立方米。
鶴壁含煤面積150平方公里,低硫高燃點煤炭儲量16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發熱量6000大卡以上,屬于低灰、特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環保動力煤,是國家十大出口煤炭生產基地之一。同時,鶴壁是晉煤外運的主要出口,距山西晉城130公里,鶴壁市煤炭價格為400元/噸。山西長治-河南鶴壁-山東泰安運煤通道經國家批準開始建設,利用煤炭優勢建立煤氣站為陶瓷企業配套供氣。鶴壁市距中原油田50多公里,西氣東輸工程管線途經于此。
水電充裕 保障生產
充足的能源,能為生產提供不竭的動力。特別是在高耗能的陶瓷生產過程中,水電資源是確保穩定生產的根本保障。鶴壁水資源總儲量為23.5億立方米,年過境水6.5億立方米。境內淇河水質常年保持在一類標準,其中,淇河盤石頭水庫是河南省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庫容量達到10億立方米。陶瓷園區供水可采用三種渠道:一是盤石頭水庫通過工農渠東三支渠供水;二是由湯河水庫取水通過自流渠供水;三是地下水,出水量在50億立方米/小時,水資源費采用減免辦法。
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鶴壁已發展成為河南省的火力發電基地,現有發電裝機容量260萬千瓦,鶴壁電網結構合理,自動化水平高,供電可靠性強,年供電量55億千瓦時,220千伏變電容量630千伏安。一般大工業用電價格為0.492元/度左右。
政府主導 人力充沛
政府主導,意味著政府主要起著領導和引導的作用。鶴壁市政府將陶瓷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秉承“你投資我服務,你發財我發展”的理念。政府制定了“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全程代辦制、項目聯絡員制和投資較大重點項目市、區領導分包聯絡制度等一系列服務措施,完善了包括土地、稅收、收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陶瓷園區已通過大環評。園區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對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運行。
當今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陶瓷行業亦然。鶴壁是河南的老工業區,70年代,就開始建立陶瓷企業,有大量的技術工人資源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力資源。鶴壁市及周邊地市每年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2萬人,可為企業生產和經營提供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還能依據外來投資企業用工需要,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達9800多萬人。與沿海地區相比,工人工資相對比較低,可以較大降低生產用工費用。目前,鶴壁技術工人平均工資600~800元/月左右,中高級管理人員平均工資1200元/月左右。
產業集群 集中規劃
當代的國際經濟競爭是產業集群的競爭,地方產業集群不僅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關鍵之所在。位于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鄉境內的石林陶瓷工業集中區,是以建成一座以建筑陶瓷生產為主,兼有居住、倉儲、物流等多功能為目標的的生態工業園區。生產交通便利,水電供應充足。集中區遠離居住區,風向穩定,人口密度小,適合長遠發展,遠期規劃12萬平方公里,近期規劃面積6萬平方公里。
區內地勢較為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地質條件好,有區域性斷層經過,無大型溶洞,地基承載力好。按照“封閉式管理、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的發展理念和“總體規劃、分期實施、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原則,截止目前,基礎設施建設已累計投入1600余萬元,水、電、路、通信、寬帶等設施齊全,目前已經整體通過省環保部門環境影響總體評價,是鶴壁市最大的工業集中區。
中原崛起 得天下之利
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為發展中原經濟,中央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戰略決策,隨之而來的是中原地區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將進一步加快,給建筑陶瓷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2005、2006年,鶴壁市山城區在佛山招商的過程中,充分認識陶瓷產業,整合山城區發展陶瓷產業的優勢,鶴壁市開辟山城區石林鄉境內的區域作為石林陶瓷工業集中區,致力于建成一座以建筑陶瓷生產為主的產業集群,承接佛山等地陶瓷產業轉移。通過能源、土地、稅收等綜合因素的比較,鶴壁開發陶瓷產區與法庫、淄博相比較還是具有本身的優勢的。但是,中原地區原有的陶瓷企業受資金短缺、產品老化、技術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急需引進發達地區的陶瓷企業來促進繁榮中原陶瓷產業,滿足城鄉人民對陶瓷產品的需求。
鶴壁市根據自身實際,從政策、資源、交通、地質構造、配套服務等系統整合,迎接全國陶瓷企業等專業人士到考察,在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鶴壁市山城區石林工業園區建設陶瓷工業園無疑是可行的。
“殷治冶煉、煤始東漢;盛唐元明,陶藝精湛”河南省鶴壁市陶瓷業源遠流長。鶴壁燒瓷興于唐代,鼎盛于北宋,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鶴壁古瓷窯遺址為國內考古迄今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瓷窯遺址,在陶瓷的發展史上,鶴壁有著輝煌的歷程。
鶴壁位于河南省北部,轄兩縣三區,總面積2182平方公里。商朝曾定都于此,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封神榜在此演義。做為河南省省轄市投資環境評價“政府部門管理效率”名列全省第一的市區,鶴壁發展陶瓷產業不論是在原料、能源,還是在交通、市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近年來,鶴壁堅定不移的把招商引資和大項目建設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為更好的發展陶瓷產業,鶴壁市特規劃了石林陶瓷工業集中區,主動承接陶瓷產業轉移,大力引進和培養陶瓷產業,以領銜中原的態勢和放眼全國的胸懷,致力于打造中原最大陶瓷生產基地。
戰略要地 得者暢行天下
“要致富,先通路”這是改革開放時代盛行的一句話,其主要強調的是交通的重要性。如今,交通不僅僅的簡單的運輸需要,它涉及到更加宏觀的區位問題,包括交通、市場等等。
鶴壁交通十分便捷。京珠高速、107國道、鶴濮高速、鶴晉高速,已構建豫北高速公路十字交通樞紐;京廣鐵路穿城而過,鐵路集裝箱已與海運集裝箱實現一體化,無需換箱即可上船出海;鶴壁市距鄭州國際機場130公里,距天津港口500公里,距青島港550公里,產品銷售可直通海外市場。
鶴壁市地處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晉冀魯豫四省十三市經濟協作區的中心,具有廣闊的市場輻射力。距中西部最大物流中心和建材批發市場鄭州130公里;50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鄭州、濟南、石家莊、太原、天津、北京、西安、武漢等省會和直轄城市,還有新鄉、安陽、洛陽、開封、邢臺、邯鄲、菏澤、晉城、徐州等一大批中型城市,總人口超過4億人,有著強大的市場需求量。隨著國家對中原崛起政策的支持,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建材需求量日益增多,巨大的中原市場正在形成。
資源豐富 夯實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對陶瓷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鶴壁礦產資源豐富,鶴壁及周邊陶瓷原料能滿足生產需要,適合生產各種高、中、低檔陶瓷產品。
鶴壁市及周邊石英砂巖、鈉長石、鉀長石、瓷土、黑干、灰干等十余種陶瓷原料儲量豐富,在鶴壁陶瓷工業園50公里范圍內都能找到。已發現礦產資源33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探明儲量17億噸,保有儲量11億噸,為低灰、高熱量優質動力煤,燃燒值平均在6000大卡以上;瓦斯164億立方米;水泥灰巖儲量50億噸;白云巖儲量10億噸以上;水資源總量23.5億立方米。
鶴壁含煤面積150平方公里,低硫高燃點煤炭儲量16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發熱量6000大卡以上,屬于低灰、特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環保動力煤,是國家十大出口煤炭生產基地之一。同時,鶴壁是晉煤外運的主要出口,距山西晉城130公里,鶴壁市煤炭價格為400元/噸。山西長治-河南鶴壁-山東泰安運煤通道經國家批準開始建設,利用煤炭優勢建立煤氣站為陶瓷企業配套供氣。鶴壁市距中原油田50多公里,西氣東輸工程管線途經于此。
水電充裕 保障生產
充足的能源,能為生產提供不竭的動力。特別是在高耗能的陶瓷生產過程中,水電資源是確保穩定生產的根本保障。鶴壁水資源總儲量為23.5億立方米,年過境水6.5億立方米。境內淇河水質常年保持在一類標準,其中,淇河盤石頭水庫是河南省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庫容量達到10億立方米。陶瓷園區供水可采用三種渠道:一是盤石頭水庫通過工農渠東三支渠供水;二是由湯河水庫取水通過自流渠供水;三是地下水,出水量在50億立方米/小時,水資源費采用減免辦法。
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鶴壁已發展成為河南省的火力發電基地,現有發電裝機容量260萬千瓦,鶴壁電網結構合理,自動化水平高,供電可靠性強,年供電量55億千瓦時,220千伏變電容量630千伏安。一般大工業用電價格為0.492元/度左右。
政府主導 人力充沛
政府主導,意味著政府主要起著領導和引導的作用。鶴壁市政府將陶瓷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秉承“你投資我服務,你發財我發展”的理念。政府制定了“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全程代辦制、項目聯絡員制和投資較大重點項目市、區領導分包聯絡制度等一系列服務措施,完善了包括土地、稅收、收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陶瓷園區已通過大環評。園區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對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運行。
當今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陶瓷行業亦然。鶴壁是河南的老工業區,70年代,就開始建立陶瓷企業,有大量的技術工人資源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力資源。鶴壁市及周邊地市每年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2萬人,可為企業生產和經營提供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還能依據外來投資企業用工需要,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達9800多萬人。與沿海地區相比,工人工資相對比較低,可以較大降低生產用工費用。目前,鶴壁技術工人平均工資600~800元/月左右,中高級管理人員平均工資1200元/月左右。
產業集群 集中規劃
當代的國際經濟競爭是產業集群的競爭,地方產業集群不僅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關鍵之所在。位于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鄉境內的石林陶瓷工業集中區,是以建成一座以建筑陶瓷生產為主,兼有居住、倉儲、物流等多功能為目標的的生態工業園區。生產交通便利,水電供應充足。集中區遠離居住區,風向穩定,人口密度小,適合長遠發展,遠期規劃12萬平方公里,近期規劃面積6萬平方公里。
區內地勢較為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地質條件好,有區域性斷層經過,無大型溶洞,地基承載力好。按照“封閉式管理、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的發展理念和“總體規劃、分期實施、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原則,截止目前,基礎設施建設已累計投入1600余萬元,水、電、路、通信、寬帶等設施齊全,目前已經整體通過省環保部門環境影響總體評價,是鶴壁市最大的工業集中區。
中原崛起 得天下之利
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為發展中原經濟,中央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戰略決策,隨之而來的是中原地區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將進一步加快,給建筑陶瓷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2005、2006年,鶴壁市山城區在佛山招商的過程中,充分認識陶瓷產業,整合山城區發展陶瓷產業的優勢,鶴壁市開辟山城區石林鄉境內的區域作為石林陶瓷工業集中區,致力于建成一座以建筑陶瓷生產為主的產業集群,承接佛山等地陶瓷產業轉移。通過能源、土地、稅收等綜合因素的比較,鶴壁開發陶瓷產區與法庫、淄博相比較還是具有本身的優勢的。但是,中原地區原有的陶瓷企業受資金短缺、產品老化、技術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急需引進發達地區的陶瓷企業來促進繁榮中原陶瓷產業,滿足城鄉人民對陶瓷產品的需求。
鶴壁市根據自身實際,從政策、資源、交通、地質構造、配套服務等系統整合,迎接全國陶瓷企業等專業人士到考察,在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鶴壁市山城區石林工業園區建設陶瓷工業園無疑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