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大眾集團宣布,計劃到2023年投資3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91.9億元)用于開發電動汽車零部件,并新增電池業務,主要負責電池和電池組的生產以及舊電池的回收。

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向電動化的浪潮中,大眾集團這艘“航母”的動向備受關注。近日,大眾集團宣布,計劃到2023年投資3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91.9億元)用于開發電動汽車零部件,并新增電池業務,主要負責電池和電池組的生產以及舊電池的回收。
另外,大眾集團對其目前生產發動機、變速器和轉向部件的零部件部門進行全面改革,通過重組,整合成一個統一的零部件部門,從而節省開支,騰出更多資金投資電動汽車技術。為了節約成本,大眾集團還計劃到2023年再裁6000人。
◆新增電池業務
大眾集團的電動汽車推廣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大眾集團此前宣布,計劃到2023年,在電動化、數字化、自動駕駛和移動出行服務領域投資1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45億元),其中有90億歐元用于實現電動化。在中國,大眾集團正在安亭和佛山建設兩座電動汽車工廠,預計2020年投產。
為了保證電動汽車的大規模量產,電池的穩定供應成為關鍵。為此,大眾集團計劃自主生產電池和移動充電站。其中,移動充電站將于2019年上半年開始安裝在其總部沃爾夫斯堡的道路上,2020年向更多城市推廣。據公司介紹,移動充電站可以靈活、獨立地安裝在任何有需要的地方,消費者通過手機APP便可找到移動充電站。2020年上半年,大眾集團將在薩爾茨吉特市開設一個試點工廠,進一步研究高壓電池回收工藝。
大眾集團采購負責人Stefan Sommer表示,該公司正就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可行性進行“密集談判”,而這將需要大規模投資。Sommer是采埃孚前CEO,于2019年1月1日成為大眾集團董事會成員,負責采購業務。
◆剝離前景不佳的零部件業務
大眾集團還對零部件業務進行重組以節省開支。自2019年1月1日起,該集團將其分散的零部件業務整合為一個單一的部門,相當于一個內部的零部件供應商,業務包括發動機、變速器、電驅動系統、轉向系統和座椅等,在全球有61家工廠,雇員8萬人。
據該零部件部門CEO為Thomas Schmall介紹,該部門年營收約為220億歐元,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之一。Schmall稱,大眾集團為該零部件部門設定的營業利潤率目標是6%。
Sommer表示,集團對零部件業務的全面改革,將包括淘汰或剝離未來前景不佳的業務,旨在應對汽車產業向電動化的根本性轉變。從2020年起將逐步停止熱交換器等部件的生產,從而為一些項目騰出資金,轉為生產移動充電站。
Sommer還指出,集團將對自身業務與汽車行業的頂尖供應商進行對比評估,也愿意與其他零部件制造商建立合作關系,以實現規模經濟。
為了順利向電動化轉型,除了重組零部件業務外,大眾集團還計劃到2023年在電動汽車零部件上投資38億歐元。另外,大眾集團還對初創公司進行資金支持,近日剛剛花費1000萬美元投資了一家名為Forge Nano的美國初創公司,這家公司致力于研發提升電池電芯能量密度的新技術。
◆再裁6000人
為了支持上述投資,大眾集團的成本削減計劃將繼續進行。大眾集團指出,2016年達成的一項勞資協議已經幫助公司節省了7.5億歐元成本,而到2025年成本節省數額將擴大到20億歐元。大眾集團計劃到2023年再裁6000人,而自2016年以來其已經通過提前退休等自愿措施裁減了1900個職位。
此外,德國《經理人》雜志日前引用奧迪品牌高管的話稱,奧迪計劃到2022年削減1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52.3億元)成本,從而為電動汽車項目籌措資金。對此奧迪方面表示,成本削減方案尚未最終敲定,但成本削減規;旧暇褪窃撾s志報道的那樣。
《經理人》雜志還援引奧迪首席財務官Alexander Seitz的話稱,未來的職位空缺將不會得到填補,這將導致奧迪員工每年減少3%,相當于五年內減少約1.4萬個職位。對此奧迪發言人表示,這些數字不正確,公司管理層正在與勞工代表進行談判,同時評估未來各個廠區需要多少工人,其中,奧迪因戈爾施塔特工廠和內卡蘇姆工廠的工人合同至少持續到2025年。目前,奧迪在全球有近 9.17 萬名員工,其中約 6.15 萬人在德國。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墨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