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時真沒怎么想,就是第一反應感覺我們可能會幫上些忙,而武漢可能是最需要的。我們做了多年的科研,若有些成果能夠直接服務于社會也是對我們成果的最大認可。”——孫立濤答新華網記者問。

本網站與孫立濤教授結緣良久,初次認識還是在18年的4月,彼時中國粉體網舉辦了“2018低維碳納米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交流會”,特邀請了孫教授做了名為《石墨烯在環保領域的應用與產業化》的有關報告,精彩的報告讓現場的我們認識到石墨烯在環保領域的廣大前景。

碳納米材料交流會現場(拍攝于2018年4月)
2018年低維碳納米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交流會的召開,本意就是提供平臺,讓產、學、研多重領域的專家學者們能夠齊聚一堂,推動低維碳納米材料從“書架”走向“貨架”。
2年前,我們還在憧憬著、推動著石墨烯等碳材料的逐步發展,本以為長路漫漫,道路曲折。但是沒有想到,僅僅過去了2年,石墨烯就已經發光發芽,孫立濤教授的成果已經能夠服務社會,在突發的疫情面前,點燃了一束微小卻不會熄滅的火苗。
孫立濤教授研發的40萬只石墨烯口罩發往武漢
據新華網消息,近日,在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立濤教授的建議下,其合作單位常州碳星科技公司將40萬只“石墨烯基口罩”發往武漢。
這款石墨烯基KN95口罩由孫立濤教授研發。目前市場上多數口罩是通過靜電吸附微小顆粒物,但呼吸的水汽會讓靜電消失,配戴一個小時吸附效果就會顯著下降而致吸附失效。石墨烯基口罩借助石墨烯超大的比表面積優勢可實現對微小顆粒物的直接吸附,不存在遇水汽失效問題,可以長時間保持高效吸附率。
據孫立濤教授介紹,因為此次肺炎疫情中的病毒主要通過飛沫或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傳播,與通常的霧霾顆粒類似,所以石墨烯基口罩的防病毒功能很好。

年前,得知武漢急需口罩,孫立濤教授第一時間致電合作廠家,在口罩普遍漲價的大背景下,與他們共同商議好將庫存的口罩全都以平時最低批發價的7折發往武漢。同時,他們婉拒了數家公司加價購買的請求。
談及為何會想到把口罩寄到武漢,孫立濤說:“說實話,當時真沒怎么想,就是第一反應感覺我們可能會幫上些忙,而武漢可能是最需要的。我們做了多年的科研,若有些成果能夠直接服務于社會也是對我們成果的最大認可。”
孫立濤的石墨烯研究之路
學成歸國,從零開始設計實驗室
12年前,在德國美因茲大學物理化學所做完博士后研究的孫立濤來到了東南大學,那時的他已經取得了多個授權專利,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
“出國是為了開眼界,回國才有歸屬感。”說起回國的原因,孫立濤非常坦誠,到國外學到了新技術和研究方式,但是孤獨也如影隨形,加上國內納米研究發展迅速,對于回國,自己沒有什么糾結。
收到東南大學的邀請后,他來到了南京。因為研究對象是納米,實驗設備尤為重要,學校為孫立濤購入了球差校正透視電子顯微鏡,該顯微鏡是當時國內僅有的兩臺之一,另一臺在清華大學。
學校還放手讓其自己設計實驗室。“哪怕一盞燈的擺放位置,都會影響實驗觀察。”孫立濤說,實驗室的一些設備對環境要求較高,他親手畫圖紙,大到實驗室的房屋建筑,小到桌子臺燈擺放、電線插口位置等,一遍遍地修改圖紙,前后修改了四十余次。
發現多孔結構的超高吸附特性
孫立濤所在的納皮研究中心主要是對單個原子進行加工和觀察,探究其排列順序和結構對材料性能的影響。一納米只有十億分之一米,對納米材料的研究只能在一塊小小的操作板上進行。
就是在這么小的“實驗室”中,孫立濤有了一項重要發現:多孔結構的超高吸附特性,比如外觀漆黑的石墨烯海綿可以吸附自身重量600倍以上的石油,被吸附的石油還可以重新提取,回收率超過99.9%,可以循環使用20余次,而傳統吸油材料的吸附率最高只有80倍,石油難以回收,材料不易重復使用。
那時,是2016年。孫立濤教授團隊將該成果應用到了口罩生產中。
“市場上的防霾口罩要么是通過縮小孔徑來阻隔pm2.5,要么是通過靜電來吸附pm2.5,前者戴起來呼吸會不暢,后者吸附顆粒物的時間很短。”孫立濤說,用石墨烯作為濾材制成的口罩,孔徑比可吸入顆粒物大,但是內部結構就像迷宮,顆粒物即使通過了第一層,也會在其中“迷路”,難以通過口罩,兼具長效吸附和呼吸順暢這兩點。
這是2016年,孫立濤向來訪者介紹自己的成果。那時候,孫立濤教授的這項成果僅僅試生產了部分,還未上市。
附:
個人簡介

孫立濤,男,1976年10月出生,山東海陽人,2005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至2008年于德國美因茨大學(University of Mainz)物理化學所做Research Fellow,2009至2010年于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訪問教授。
2008年3月加入東南大學微電子機械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被聘為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院長,東南大學MEMS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研究方向:長期從事石墨烯等新型納米材料的基礎前沿與相關應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納米材料石墨烯等在能源、環保和微納器件上的應用。
孫立濤教授帶領的團隊實現了二維材料的原位亞納米加工與按需構筑;首次報道了石墨烯多孔三維結構的在油水分離中的超高效吸附特性并實現其環保應用和產業化;制備了石墨烯基超靈敏柔性傳感器等。發表SCI論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 Nature及子刊12篇)。申請專利80余項,做國際會議邀請報告70余次,培養創業人才多名,實現了石墨烯在環保領域應用的產業化。
參考來源
中國粉體網、新華網、新浪網、東南大學官網、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