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3D打印是基于計算機三維模型技術的一種制造成形方法,通過材料逐層堆積的方式實現生產。區別于車削、銑削等傳統成形方式,3D打印被稱為增材制造。
3D打印作為一種全新的制造方式,除了被應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外,也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肯德基與俄羅斯公司合作開發“3D打印雞塊”
肯德基于近日宣布,公司正與俄羅斯生物打印公司3D Bioprinting Solutions合作,打造世界上第一款實驗室生產的“3D打印雞塊”。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了解,3D打印雞塊的用料包括雞肉細胞和植物材料。肯德基將向3D Bioprinting Solutions提供面包糠和香料等配料,以確保3D打印雞塊具有和真正的肯德基雞塊一樣的味道和口感。
據悉,肯德基的這項計劃將于2020年秋天在莫斯科進行最終測試。
肯德基表示,與傳統雞塊的生產過程相比,制作3D打印雞塊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少,消耗的能源也更少。
3D Bioprinting Solutions的聯合創始人尤塞夫·克蘇阿尼(Yusef Khesuani)表示,3D生物打印技術最初在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認可,如今該項技術在食品加工領域也越來越受歡迎。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未來3D打印的肉類產品將更加普及,希望此次與肯德基的合作可以加快這一進程。
3D打印趙州橋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
坐落于河北工業大學北辰校區的裝配式混凝土3D打印趙州橋日前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被認證為“最長的3D打印橋”。
據了解,該橋于2019年10月13日,在河北工業大學北辰校區落成,是由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兼土木與交通學院院長馬國偉帶領其研究團隊完成,按照趙州橋1:2縮尺打印后現場組裝,實測橋長28.1米,凈跨徑為17.94米。

坐落于河北工業大學北辰校區的裝配式混凝土3D打印趙州橋
建造過程中,該橋應用了BIM虛擬仿真技術、特種水泥基纖維增韌復合材料、體外拉索預應力技術、智能傳感技術、物聯網云平臺健康監測系統等,充分實現了設計新型化、材料功能化、施工虛擬化、裝配模塊化以及監測智能化的智能建造。
比利時公司用歐洲最大3D打印機造出兩層樓房
據報道,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坎普C公司最近利用號稱歐洲最大的3D打印機建造了一個兩層的3D打印樣板樓。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個尚未命名的項目占地約90平方米,是利用一臺尺寸為10米×10米的COBOD BOD2打印機建造的,與其他3D打印項目一樣,建造過程包括從噴嘴噴出一種類似于水泥的特殊混合物,層層構建基本結構,直到完成。然后,工人們進場完成最后的工作,例如安裝屋頂和窗戶。建造過程用了三周,但坎普C公司估計,未來可能縮短至兩天。
據稱,這座3D打印樓房并不是為了供人居住,而是作為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為了凸顯3D打印建筑技術的可能性。
目前人類所使用居住的第三代住宅終有一天會被淘汰,人類住宅始終是向著自然、環保的方向發展,在此趨勢下,3D打印技術在建筑領域會得到更大的應用。
3D打印一體式電動自行車
據報道,致力于復合材料的數字增材制造硅谷公司AREVO已與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新興初創公司Superstrata合作,計劃推出“世界上第一個”3D打印一體式電動自行車。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不是Arevo首次涉足3D打印自行車。其實它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3D打印的原型自行車,稱為Emery One,那是一個“探索性項目”,其中僅售出了幾輛,框架看起來幾乎與Superstrata相同。
3D打印技術制造汽車零配件
很多車主會面臨一個問題是,明明車子沒開幾年,維修時常常沒有配件要等廠家配送,時間還沒法保證,尤其是國外品牌,費用高不說,時間還特別長,需要經常用車的人常常要找其他辦法解決用車問題,提到這,很多車主不禁感慨。如果有了3D打印技術,利用數字化技術,便可以很快的將零部件生產出來,提升品牌認同感。
近日,德國零部件供應商Mahle和3D打印機制造商Trumpf幫助保時捷制造了可以在高性能發動機中應用的3D打印活塞。
該公司使用的是激光金屬熔融工藝,用高純度的金屬粉末為911 GT2 RS 3D打印了一套活塞,共6個。激光束產生的熱量將粉末表面熔化成預先確定的形狀。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過當前,還不能證明3D打印的活塞,能夠和普通活塞一樣耐用,保時捷也沒有宣布,是否計劃將其應用于量產車。但僅從這項技術本身來看,3D打印活塞還是充滿著光明的技術前景。
此外,對于豪華車而言,庫存和制造儲備過多沒有意義,會增添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廠家采取的方式是數字庫存,部分金屬和塑料零件采用3D打印。可以保持車輛再休保養方面長期的可靠性。
3D打印的家具
3D打印的家具甚至比3D打印的建筑更廣泛地投入到運用中。現今,很多著名設計師已經嘗試使用該技術來設計制作定制的椅子、桌子和長凳等。3D打印和參數化設計相結合的產品在當今已經證明是非常完美和獨特的。以下便是一個由扎哈哈迪德設計出的3D打印椅子:

3D打印技術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血管透視鏡
由阿德萊德大學和斯圖加特大學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3d微型打印技術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可彎曲的血管透視鏡,這種類似攝像頭的成像設備可以插入血管,提供高質量的3d圖像,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心臟病發作的原因,并有助于改善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斯圖加特大學光學設計與仿真教授西蒙·蒂勒博士,曾在該組負責微小透鏡的制作。西蒙·蒂勒博士說:“直到現在,我們才做出這么小的高質量內窺鏡。使用3d微型打印技術,我們能夠打印出肉眼無法看到的復雜鏡片。整個內窺鏡有一個保護性的塑料外殼,直徑還不到半毫米。”
時至今日,在我們享受現代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時,可能不會想到像3D打印技術這種前沿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隨著科技的進步,3D打印技術也將會越發成熟而被廣泛應用。
參考來源:3D打印知識匯、新華社、中國青年報、3D打印網、生物谷、環球網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